遇到石頭一甩胳膊扔出老遠。
幹成這樣了,上頭看熱鬧的老爺爺們還不滿意呢。
紛紛在那吹牛。
“當年大生產那會兒,這點地方我一個人一中午就收拾出來了。”
“除個草嘛,不叫活,當年都是拿鋤頭開山的撒。”
“就是麼,下面那幾十畝都是我一個人開出來滴。悶著頭就是挖。”
“我還去下面廠子裡幹過嘞,都是大石頭,拿炸藥炸的,拿大筐背石頭,半人多高的大筐,一天能背一百筐。”
駱一航在田裡聽的有趣,這些爺爺們,差不多的事情講了一輩子,小時候就聽這段,現在還是這段。
當年備戰,這邊遷來好幾個三線廠子,一兩萬工人在這邊開山建廠。
地方上也為了戰備保障,不計成本在平安溝這邊開山挖田移民修水利,全力支援工廠職工們生產生活。
村裡老人都把那段時間叫做“大生產”,全稱是“支援國家工業建設農村大生產”。
不過這名字應該是本地自己喊的口號,反正駱一航有一次好奇,在網上搜了一下沒搜到。
可惜,隨著新世紀到來,三線廠經過短暫的繁榮後全都倒了,廠房廢棄,人員四散。
為了保障廠子而存在的平安溝也慢慢沒落。
消費市場沒了,村裡人各尋出路,大片田地只能撂荒。
可是那些日子,都是老爺爺他們的青春啊。
幾個老頭在田埂上越吹越誇張,從山下慢悠悠溜達上來一個更老的老爺子,上來就聽見在吹牛。
老老爺子嗓門大,遠遠的一聲喊,“咋!衰娃,你不是下山去幹了一天就跑掉了麼。”
這一嗓子,上面的爺爺們都不說話了,最後一個最可憐,七十多了也還是被人叫娃。
駱一航聽見聲音,轉過去一看,喊了聲“桄桄爺!”
老老爺子擺擺手,回了句“航娃子回來啦,好滴很。”
然後就湊到老頭堆裡跟著一塊吹牛,他吹的更誇張,一猛子扎到當年抗日那會兒去了,吹他年輕時候能炸飛機。
桄桄爺是還在村裡最老的老人了,得有八十多還是九十多,跟他差不多年紀的老人要麼走了,要麼被兒孫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