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細雨
想著顧瑜瑾是客人特意過來的旅遊的不能怠慢,蘇芷衡打算先帶他去附近逛逛。
走出家門是一條阡陌相交的青石板路,沿著路走可以通達到小鎮的任何一家門口。
路旁邊有排水渠,小鎮雨水多,排水網路遍佈四處。
這裡的建築主要以青磚黛瓦為主調,高高的馬頭牆斜頂設計。
房屋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屋簷飛翹、雕樑畫棟,在通風、採光、排水、防火處理上獨具匠心。
走出蘇家沿著青石板路走不遠就繞到了河邊,小鎮的房子大多依著這條河修建。
小河兩岸種著垂柳。
秋季柳枝已經不再嫩綠,柳樹葉變黃、落葉時間較晚。
初秋柳葉開始泛黃,深秋開始落葉,滿樹金黃,尤為壯觀,隨著微風飄蕩倒是別有一番趣味。
水流緩慢,汀花雨細,水樹風閑,又是秋來。
河岸旁邊相隔不遠建有亭子,年代大概不遠,韻味卻是十足。
下雨了,走路累了或是三兩好友相聚一起相談賞歡,平日裡大家也都喜歡呆在這裡歇會腳。
蘇芷衡和顧瑜瑾並肩而行,慢慢的講述自家和這座小鎮的緣分。
“爺爺奶奶都不是南方人,只因奶奶深愛詩書畫卷裡的煙雨江南,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裡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退休之後爺爺和奶奶找到這處小鎮定居,一住就是這麼多年。”
走在路上有人用鄉音和蘇芷衡交談,蘇芷衡也用鄉音回應。
語調和普通話大不相同,蘇芷衡講起來軟糯靈活,三裡不同俗,十裡不同音。山水重疊之間交流的工具也在發生不同的轉變和繼承。
顧瑜瑾聽不懂也學著蘇芷衡和人揮手打招呼,問她,
“你們剛才說什麼?”
蘇芷衡走到亭子坐下顧瑜瑾也隨著停下腳步,
“那個阿婆從小看著我長大,剛才是和我們打招呼。”
“就這些嗎?我聽阿婆說了好久,好像還說我來著。”顧瑜瑾眨巴眼認真道。
蘇芷衡笑笑,“她還說你看你眼生,長的俊秀好看。”
顧瑜瑾心滿意足的笑了,靜靜欣賞微風拂柳,水動槳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