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劉病已蘇文> 第五十六章:霍顯離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六章:霍顯離世 (2 / 2)

但是第二天,劉詢的好運就到了盡頭,韓增急忙中將一份奏章,放到劉詢的面前,看完奏書後,腦袋嗡的一下就炸裂開。

在中國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答:流民

在中國能改朝換代的的野心者只有兩種人,一是豪族,如項羽、李淵等人

二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等人

豪族依靠的是手中的權利,而流氓勝在無所顧忌,敢於冒險。

豪族的權利又來源什麼?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土地是唯一的生產工具,也是唯一的權利基石。

但在四民中,農民是最苦的。漢室是遺產繼承製,以諸子平分為主,縱然是大田產,一傳在傳之後也所剩無幾。土地被細分之後,由大農主變成小農戶,土地的生產已經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了。

而賦稅又以田地為主,農民又受到苛稅的壓迫。結果就像晁錯在給孝景皇帝的奏書裡所言:

“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冬,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斂財不時,當具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乎有賣田宅、子孫以償還債者也。

而這些沒有了土地也就沒有了一切的人,除了當流民之外沒有任何出路,這也就是天下郡國為什麼有數量眾多的贅婿餘子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但是中國農業耕種水平也十分的落後。技術的幼稚已經妨礙到生產力的發展,而過小的個人耕種面積又不利於技術的改良。

其結果,農民沒有儲蓄,只能在一種模式中重複,但是土地重複耕種,地力在無限的透支,收穫也不斷的減少。

在孝文皇帝時期,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可到了東漢時期生產力有所提高,畝收三石,到了唐代畝產又下降了,畝產半石,而到宋代的時候,具呂惠卿之言,田歲首來四五六鬥。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

這一時期在生產過程中以精耕細作、農牧結合、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進行生產經營。不使用合成農業化學物資,充分利用有機肥進行地力培肥,使土地更適合耕種,也延長了土地的使用壽命。採用農業和人工措施,如多多種植、增加天敵、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換茬、篩選和種植抗病品種等措施,進行病蟲草害方式,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農業耕作體系。

由於塞外匈奴遊牧民族的興起,農耕與放牧文化的對峙與融合,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隨著君主的勵精圖治,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封建生產關係也正式確立,大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鐵犁牛耕的推廣,北方旱作技術體系的成熟,為漢農業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麥的推廣與作物結構變化、北方旱作技術體系的成熟、鐵犁牛耕的普及、畜牧業之盛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飲食文化的發達、大型綜合性農書問世等。

人地矛盾成為必須應對的基本國情。在人口壓力下,漢室的土地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業向更加精細化發展;農業地域空前拓展,必須促進了新農區的開發。第三次引種高潮改變了我國基本的作物與飲食結構,傳統農業科技體系全面成熟。

但是兵役和徭役是對農業發展破壞性的政策必須要改正。因為兵役和徭役會在短期內減少勞動力,在短期內勞動力的減少也就意味著農業減產。而賦稅增加就意味著農忙你的負擔增加,由於在短期內,一戶農民的勞動力是有限的,產出是有限的,增加賦稅,意味著農民就要餓肚子。在餓肚子的條件下,農民當然不肯積極耕地,農業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那麼支援農業發展的政策有哪些呢?一般的政策就是輕徭薄賦,再就是抬高服兵役的年齡,減少服兵役的年限。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就是大力興修水利,建立義倉。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小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天然輕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佔著主要地位。農人與地主之間的對立趨於尖利,社會愈加混亂不安。

保護自耕農,是大漢的基本國策,但是正確引導工商業也刻不容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