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九十二章 劉黑闥被斬首
無論是中了狀元,中了秀才,中了進士,中了明經博士,算士,明法,沒有不高興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昨日還是平頭老百姓一個,今日就儼然成了剝削階級,這中飛升般的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
開宴會,大擺宴席!寒門沒錢?湊錢也要擺宴席!
喝酒,唱歌,寫詩,把詩寫到塔頂上去!
炫耀,使勁的炫耀,披霞帶,挎花馬,在朱雀大街上狂奔!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誰都高興,皇族,朝廷,士族,百姓……
大唐立國之後,發現統一的地盤越來越多,而能用的官吏太少,一旦任用本地官員,又難免再次叛亂。這第一次科舉的舉辦,其最初的起因也正是如此,動亂的社會環境不利於經濟發展,戰爭對士族的破壞性也比較大,舉國上下需要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所以科舉制才被眾人從隋朝的廢墟裡找出來。
一個國家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對外對內,大到戰爭,小到一場選拔考試,都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只有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一件事情,一個政策才能執行下去。當然封建時代的“大多數”是指地主階級的比重。
正因為這次科舉是符合各方勢力的,而朝廷也急需這一批人才,所以這第一批士子很快就接受了任命。孫伏伽被李淵接見,並且當堂問治天下策,引得無數人眼紅不已。
孫伏伽也不含糊,當堂向李淵進諫三策: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其三,“性相近,習相遠”。孫伏伽指陳得失,吸取隋亡的教訓,一條條的指責出來,無所迴避,慷慨至誠,李淵深受感動,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禦史。治書處禦史這個官,也就是當初盧靖所擔任的那個。孫伏伽三策,後被著名的諫臣魏徵,監督唐太宗實現了。
而大才子徐清,則再次提高了地位,成了百名進士的恩師,一個個都要來謝恩請求教,害的徐清忙了好一陣子。徐清一人送了二十二個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二十二個字讓孫伏伽抄了二百遍,來一個人就送一副,然後說幾句關心黎明,捨身為國,為官清廉之類的勉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