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蟲洞攻略> 第二十五章: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五章:二、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

該書後面也曾提到扶餘人的出處:高句麗國王的侍女因受從天而降的靈“氣”受孕,而生下一子東明。國王很討厭,命人先後把他丟棄在豬圈、馬欄。豬馬皆以“口氣噓之”,替他取暖,所以東明沒有死掉。國王疑為天生之子,於是令他的母親將他抱回養育。東明長大後,英勇善射。國王害怕他奪權,又起謀害之心。東明知道後非常恐懼,向南逃至淹水,渡江過程中幾度沉浮,於是用硬弓擊打水面。或許是上天顯靈,魚鼈紛紛遊來,為他搭起浮橋,東明這才得以渡過。魚鼈見東明已登岸,才四散遊開。水面無橋,追兵只能望江興嘆。東明到穢地今吉林市)建立了扶餘國,自命為國王。自此,扶餘日漸興盛,成為漢魏時期東北盛極一時的大族和強國。

盡管書中雖有說明,但文中摻雜神話色彩的描述,可信度大打折扣。韓國、朝鮮某些人大肆鼓譟,據此認為扶餘是其遺嗣,進而謬論東北屬其領土,實是有些牽強附會。

而今,從牛加衛步兵頭領一口標準的漢話揣測,雲龘認為:網上有一眾,聲言扶餘人是秦末陳勝起義軍殘部的一說較為可信。

這一眾認為:陳勝、吳廣起義被秦二世鎮壓之後,其殘部被四處圍剿,在中原已無立錐之地,被逼無奈之下,越過山海關東下,進入吉林省境內。由於義軍中大部都是奴隸出身,思想中已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建國時自然而然,就選擇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定都吉林。由於陳勝、吳廣起義是打著公子扶蘇的旗號,建國取名時擷取扶蘇名中單字,再加上義軍餘部的含義,命名為“扶餘”,後人也有稱“夫餘”。扶餘貴族自嘆:有家難回,亡命天涯,浮萍無根,所以才抑鬱傷感,自稱“亡人”。

眾人聽雲龘講得繪聲繪色,一時都來了興趣,紛紛要求雲龘同主人聯系,參觀一下奴隸制國家的邑落現狀。雲龘一眾可以說是南關邑的救命恩人,這點小事自是不在話下。邑落長非常痛快地答應雲龘等人的請求,帶領雲龘一眾從頭開始參觀。

邑落長介紹,南關邑是牛加左西道最大的邑落,距邊關最近,是拱衛王城的第一道屏障。邑落內有下戶三千多人,在豪民的管理下,具體負責牛、馬、羊豬、雞、鴨、鵝、狗的畜養,以及糧食、蔬菜的種植,遇有外敵入侵,還要全民皆兵,抵禦侵略者。

邑落建於松嫩平原之上,佔地面積廣博,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頭。邑落四周圍著一圈木製柵欄,一排排的圓木整齊地固定在一起,顯得非常堅固結實。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防禦外敵與猛獸伺機侵入,二是防止邑落內的奴隸逃跑。邑落之內,儼然成為一個封閉的獨立城堡。

進入正門,是守衛邑落的兵營,如有情況,可隨時機動,出兵應對。再往裡走,則是豪民、上戶等自由人居住的區域。

扶餘的民居是半地xue式,室內呈圓角長方形,面積在二十平方米左右。門多半朝南,以便採光並防禦寒冷的北風。屋中有兩個橢圓形的灶坑,是儲存火種、取暖和燒煮飯食的地方。室內有支柱支撐房頂,砌有原始火炕,沒有窗子。與後來的“地窨子”相似。

邑落長也在此區域居住,只不過他所居住的房屋是用琉璃瓦和刻有幾何圖案的花紋磚等搭建的宏偉殿堂,是其它平民所不能比擬的。

除此之外,這裡還是整個邑落的商業區域。驛館、店鋪、手工作坊全都集中於此。雖然沒有徐州商業區那樣繁華,但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一應俱全。而且,東北的山貨、皮貨最是繁多。尤其特別的是,官家還出售一種食鹽。這種食鹽可不是井鹽或海鹽等物,而是松嫩平原上,生長的一種名為“梛”的樹幹,分泌出來的。由於是天然生成,其味道奇佳。匈奴兵常來襲擾,搶鹽的因素也是主要之一。

過了這片區域,眾人的面前又出現了一座城中之城。成排的圓木柵欄把這裡圍成一個隱秘的世界,沒有當局許可,是不可以隨意出入的。眾人一下聯想起現代的監獄,高牆壁壘,戒備森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