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敞口燒著那不就是白白燒掉煤也就是石炭了?還造什麼焦炭,至於滅掉,那倒不會。”
窯裡並非半點空氣沒有,裡邊還有不少存留,靠著他們提供氧氣,煤會持續燃燒。
與其同時,燃燒產生的廢氣會與尚未燃燒完全的煤裂解產生的一氧化碳或者其他物質形成熱流,經過窯爐側壁的導火道繼續燃燒,燃燒產生的熱量會傳導進入窯爐內,最終形成高溫燃氣流。
如此一來,溫度能都到達800c,也就達到成焦的溫度。
這個過程大約能持續十天,到時,焦炭基本也就成型,隨後,扒開點火孔,將水灌入,滅掉高溫的焦炭,待其冷卻下來以後,便能開爐掏碳。
東西並不是多麼複雜,技術只需一點就透,這些化學史上的東西,方書安前世瞭解過。
不過這一部分資料是同學整理煤化工歷史時候講述的,他只是看過大概,幫其整理過相關資料,是以不瞭解的並不深入。
而且窯壁上的導火道也只有一張圖片,想要完全復原還需要兩次試驗。
其實最重要的地方恰恰就是理念,只要大方向無誤,探索就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麼,方書安秉承同步實驗、交叉驗證的原則,反正他們幹活的人手多。
一次性造出幾個不同的爐子,從中選出效率最好的就是。
嚴格來說,土法煉焦並不是個好東西,生產週期長、成焦率不夠高,而且產生大量的廢氣。
當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可都是好燃料,還有煤焦油,都是工業上的好東西,但是現在條件有限,並不能很好的利用。
好的一點就是雖然對空氣有影響,但是還在可控的範圍內,在面臨凍死的威脅下,還是先解決保暖問題。
不過麼,有些人就不這麼認為。周永春徵召部分燒炭工作為工坊創始工人。
想讓他們從開始就參與到其中,將來成為焦炭煉製的主力,不但解決溫飽問題,更能成為官辦作坊的管事。
只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官府的苦心,還以為是在忽悠他們。
除了幾個老人,大部分人都認為,方書安是在純粹浪費石炭。
那些黑不溜秋的東西再弄,還能和木炭一樣,乾淨無味?
大家都是多年的老炭工了,木炭可不是這麼生產製作。
雖然也會有水澆滅或者埋進土裡的操作,但哪裡需要十天那麼久?
一堆燒炭工們聚在一起,嘟囔著什麼。
“不是我說,老六,要是這樣能弄出來炭,我把那炭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