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京城能見到不能見到的西瓜都被買來後,終於接二連三的出現突破。要是再不出現突破,方書安還真是不知道該換哪種水果下手了……
一百單位,兩百單位,當最高的出現有三百二十單位的時候,方書安的心徹底放下。
超過兩百單位,就已經有生產的價值。
此前弗洛裡剛發現青黴素工業化生產的時候,也不過才兩百範圍。
在抗生素還沒有大規模使用的年代,三四百單位的效果都是如同神『藥』一般。
也就是到了後世的新世紀,由於抗生素大規模濫用,才會有動輒4萬單位、1萬單位的『藥』量。
在青黴素量產的很長時間裡,這種叫做盤尼西林的神『藥』,比黃金還要珍貴。
它的出現,將很多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斬落馬下。
特別是大出風頭在二戰時候,由於磺胺類『藥』物的耐『藥』『性』以及本身特『性』,對於化膿引發的高燒已經無濟於事。
而青黴素的出現,則像是旋風一般,席捲戰場,被人們稱為青黴素旋風。
在大明,現有的條件下,將青黴素早些喚醒出來,方書安的心也能稍微安定些。
畢竟,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他也不敢大面積感染或者有其他炎症,否則,暴『露』『性』傷口引發的發炎以及後續的全身『性』感染,才是死亡的最大原因。
雖然方書安在追求止血,但是現有條件下,他應當改變下原來形成的慣『性』思維。
在消炎和抗菌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止血也只能屈居第二。
驗證引發的系列反應最終導致膿毒血癥,才是士兵們的最大殺手。
此前在中牟疫區,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外傷形成感染後的威力,此時聽聽老兵們講述,才明白,在大明,同樣著急解決的還有抗菌問題。
解決完菌種的問題,接下來就是生產問題。
首當其衝的是培養『液』,此前的培養基都是小規模試製,因此用些米漿搭配些牛『奶』,進行熬煮之後放涼也就是了。
但是要比起正規的培養『液』,還缺一些組分。
比如說,左右培養『液』中最喜歡加的瓊脂,現在就沒有,這種從海藻裡邊提取的多糖組分,具有其他多糖不具備的特『性』。
比如說高分散『性』,能夠很好的讓培養『液』中各組分保持分散,而不是發酵之後成為一團又一團的東西,降低發酵產率。
首次試製,還是需要他親自來指揮。
對於微生物配養生產技術,前世他做凍幹工藝時候,在大型發酵提取車間參觀過,對於大致的流程還有些印象。
當然了,現在想要搞到後世那種完全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實在是太難為於他。
沒有合適的來源,只好採用更加常規的米漿和澱粉等。
工業發酵上,應用最廣的是玉米澱粉和土豆澱粉。
可惜,現在兩種農作物到沒有大明還不清楚,至少北方是看不見那青紗帳。
歷史上,應當是在清代前期以後,隨著土豆和紅薯這兩種超高產作物的推廣,華夏大地上的人口才不斷暴漲。
玉米和土豆不清楚,按照記載,萬曆年間已經有人將紅薯帶回福建種植。
方書安已經派人去福建尋找,如果能找到紅薯的栽培地點,將其推廣開,對於糧食以及工業發展的作用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