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按照活躍度和影響力排的,包括了導演和製片人,算是將大陸的地下電影主力一網打盡。
其中,有的已經上岸,比如樓燁,但以褚青對他的瞭解,肯定會參加。還有張園,他也算第一檔,不過現在洗白了,地上片都拍了四部,保準不會來。
像何健軍、雎安奇那些,是透過王曉帥等人認識的,一起吃過幾頓飯,不算太熟,亦不算太生疏。
他記下來的都算名人,是值得地下電影史寫一筆的那種,沒記的傢伙更多,仍然在黑暗的角落裡奮鬥,迷茫,死去。
但即便是這份名單,各自的命運也是大相迥異:
少數人買車買房賺聲望,如賈璋柯。
多數人租房,打車,每天喝著五塊錢的扎啤,順便琢磨下一單生活費什麼時候到手,如唐大年。
極少部分人還在貧困邊緣,或靠情*人的菲薄收入、或依賴親戚救濟、或去大學食堂蹭老朋友的飯吃,如丁建成。
他們不見得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理想這個詞太空,可起碼有件事不能否認:他們寧願餓著肚子也要拍電影,即便不是理想,亦只差了那麼一點點。
褚青寫完,重頭捋了一遍,檢查有沒有遺漏,還真想起一個:刁亦南。這貨上個月跑去溫哥華電影節,捧回了一座最高獎——龍虎獎,算闖出字號了。
至於寧皓?
就算了。
褚青撕掉這頁稿紙,細細摺好,又點了根菸,長長的吐出一口。
煙霧繚繞中,檯燈依舊雪亮,背後是愛*人,前面是電影,共二十位,加自己,二十一。
…………
電影局找了兩位聯絡人,負責居中協調。褚青定下名單之後,就和張先民分頭行動,一個一個的打電話,講述,告知。
不出他所料,圈中的那些人,聽完後都非常痛快,表示一定參加。不過檔期太沖突,有的忙,有的閒,有的還在國外,褚青只得盡力統合,又給吳科那邊去了訊息。
這種狀況讓他很糟心,明明是一路人甲,為毛非得把自己扯進來,還幹這麼費力不討好的事兒。
從政治上講,這叫說客。
從生意上講,這叫買辦。
從江湖上講,這叫鷹犬。
反正,都特麼不是啥敞亮東西。
稍微好過點的,是電影局的態度很寬鬆,沒步步相逼,倒是考慮到眾人的情況,把召集時間一推再推。
最後,總算找到了比較合適一天:11月13日。
至於地點,在張先民的強烈建議下,官方難得從善如流了一把,定在了北電的校園內。
從10月31日褚青接到吳科的電話,到11月2日回京,再到花了一個多禮拜折騰,直到11月12日,他才有功夫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