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文藝時代1997> 第一百六十六章 原來你也在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六章 原來你也在這 (2 / 5)

方力倒不置可否,問完了話,反而慢悠悠的喝了口茶,瞅了瞅他,忽問:“哎,你那女主角找到沒有?”

“目前正談著一個,中戲的,也是老演員了。”汪超垂著頭道。

“行,你的眼光我相信。”

他敲了敲沙發的扶手,道:“兩個月時間籌備,十月初開機,你看怎麼樣?”

汪超猛地抬頭,舔了下嘴唇,接道:“十月份絕對可以。”

“嗯,那就沒問題了。”

方力站起身,揮了下手,笑道:“走吧,我請客,都中午了。”

……

褚青現在的身份很微妙,一般人不敢請,敢請的都是特奇葩的。

以三類人最為典型:

一種是方力,外面來的闖入者,不懂規則,憑著喜好辦事;

一種是老賈,完全的黑戶;

一種是王曉帥,混跡在體制與個人之間的灰色地帶。

話說以前國內的電影,那叫計劃經濟。

電影廠每年拍多少部,是有指標的,國家投錢,你完成任務,多一部不行,少一部麻煩。誰特麼管市場好不好,哪怕壓根沒有市場,也無所謂。

像第五代,為毛能混得風生水起?就因為他們掛靠在各家電影廠的名頭下,根正苗紅,完全壟斷了行業資源。

可到了第六代,山頭早已被瓜分乾淨,苦哈哈的白手起家,而且個體意識逐漸覺醒,便想著:我們不用國家拿錢,自己籌錢自己拍,就不需要審查。

後來才發現,這想法忒傻*逼了,即便國家沒拿錢,你也得納入計劃內。

所謂的產業化市場經濟,大概從2003年開始,至於這會,才2000年,正處於蛋疼的變革期。雖然國內已經有民營資本注入,並且允許某些機關下的公司拍片,但電影的所屬權是有硬性規定的,不能歸個人。

你拍片子,若不想當黑戶,光拉來錢不夠,還得去找指標。比如北影廠,每年有二十幾個指標,得想方設法混進去一掛。

比如《十七歲的單車》,就是標準的城鄉結合部產物。

它的資金明明來自臺灣,以及法國的少部分,可版權又必須得給電影廠。你交錢,然後人家賣廠標給你。

更噁心的是,正由於片子的所屬權太模糊,送審的時候往往會異常嚴格。就好像,你樂顛顛的拿著錢,去求人坑你一樣。

找虐!

所以,別看《單車》的監製欄掛著三爺的名字,那就是一牌位,供著用的。真正花錢辦事的是臺灣的片方,焦雄萍大姐頭。

底子薄,內容又不和諧,王曉帥本來就沒抱啥希望過審,他才敢找褚青來客串。

……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