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國際電影節,1975年創立,主推新人導演和新電影。跟鹿特丹一樣,都屬於B類電影節,影響力卻小些。而且法國作為歐洲電影聖地之一,稱得上字號的影展就有三個,壓根不出奇。
可總歸是個國際性的活動,周公子的小心思裡,還是萬分期待的。4月2日上午,她帶著翻譯,兩個人,抵達巴黎。
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參加影展,她從下飛機開始,就覺得自己像只白鴿子,沒頭沒腦的扎進黑房子裡,什麼都透著股疏離感。
看不懂,聽不懂,不認識,不知道,跟小木偶一樣,凡事都得依靠翻譯解決。
電影節已經開幕了,那個翻譯還是蠻負責的,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到了主辦方招待的賓館,很快就打聽到,《蘇州河》的兩場放映正安排在下午。
她們趕得卻巧。
這影展雖然知名度不高,資金卻充裕,大方的提供了一個可以容納數百人的廳。倆人縮在不起眼的角落,看著觀眾入場,越來越多,直到全部坐滿。
燈光緩緩暗下,周公子扶著前面的椅背,微微喘著氣,周圍的人和環境,就像這黑暗,一點點朝她壓過來。
她不習慣這個國家,不習慣滿大街都是外國人,不習慣影展的流程,不習慣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看電影。
而自己最熟悉的,偏偏也是這部電影,尤其,當馬達出現在她眼睛裡。
“你怎麼哭了?”
翻譯正看得起勁,忽聽到旁邊傳來輕輕的啜泣聲,連忙掏著紙巾。
“沒事沒事,我就是,就是,感覺自己在國外挺傻的。”周公子用手背抹了下眼睛,笑道。
“我以前也這樣,多出來幾次就好了。哎你看過這片子了麼?”翻譯老成在在的樣子。
“沒,我也第一次看。”她盯著熒幕上的兩個人,輕輕道。
片子放映結束,燈光亮起,出現了跟在鹿特丹相同的場景,全場觀眾都起立鼓掌,持續了好幾分鐘。
周公子非常非常的驚慌,問翻譯,這是出於禮貌還是喜歡。
翻譯說:“如果是出於禮貌,他們只會鼓掌,不會站起來。如果站起來,並且長時間鼓掌,那就是特別的喜歡。”
《蘇州河》無疑更符合法國人的調調,倆人剛出戲院就被認了出來,被那些大鼻子老外,熱情又不讓人反感的圍擠在中間。
還有一對老夫婦死攥著她的手,說好久沒看過這麼好看的電影了。
4月3號,也就是周公子來巴黎的第二天。
影展彷彿一夜之間被《蘇州河》佔領,場刊,報紙,影評人,都在討論這部來自中國的電影,從畫面到攝影,再到敘事技巧,以及對愛情的定義。
當然還有兩位主角的表演。
法國人之前只對梁佳輝、張蔓玉這種次代的演員有印象,沒想到又看見了兩張新鮮面孔,在驚訝的同時,亦表示完全能夠接受,並將其稱之為:中國新一代演員的代表。
那個可愛的翻譯特意買了幾份報紙,讀給她聽,因為巴黎最近一直在下雨,而她來的那天,卻晴了,所以報紙上都這樣說周公子:
北*京的春天來了……
(對於巴黎國際電影節,網上的資料自相矛盾,經過多番查詢,推匯出應該是1975年創立,這屆應該是第25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