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正在浙大的禮堂內,跟師生做一些電影方面的分享和交流。
前面的討論不必細言,只是到收尾的提問環節,一個男生忽然站起來道:“昨天馮曉剛大罵記者,說某些人就是見不得中國電影掙錢,這件事您怎麼看?”
“呃,我不太清楚這個事,誰能講一下?”他愣道。
馬上,主持人就進行了簡單科普:
原是新華社的一個記者寫文章噴馮曉剛:“非廣告勿擾,輕鬆笑攬銀子,當著觀眾的面幹私活,靠少數媒體的交口忽悠,沒心沒肺地自賣自誇。馮導雖實現了躺著掙錢最容易的諾言,可有影迷擔心地問,若總這麼躺下去,今後還能不能起得來?”
馮導碰上姜聞,賀歲檔老大的位置不保,本就心氣不順,這篇傾向性過於明顯的批評稿算捅了馬蜂窩。
於是他連發5條微博,逐條反擊,還指名道姓的就罵那個記者。
“……”
褚青一聽就蛋疼,圈裡的關係太複雜,一不小心就會躺槍,只得含混道:“馮導的脾氣大家都瞭解,我也沒什麼看法。”
那男生顯然不滿意,又追問:“您認為在電影裡植入廣告是正確的麼?”
他想了想,答道:“現代劇裡植入廣告很常見,好萊塢也非常普遍。像《速度與激情》系列裡的跑車,《穿普達拉的女王》裡的奢侈品,通篇都是廣告。但他們很有技巧,最大的限度保證了觀影感受。我們還處於生硬粗暴的階段,看了就會出戲。這種事談不上對錯,只是電影行業發展必然受到的干擾因素,拒絕的值得敬佩,接受的也無可厚非,就看你的操作水準。”
“但作為電影人,您不覺得這種行為很缺乏誠意麼?”
男生還沒接茬,一個女生又站起來發問。褚青比較汗,哎喲,這幫學生有多大怨念啊!
當然,他特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道:“一部電影的誠意只體現在電影裡,而不是導演如何闡述,演員如何訴苦,媒體如何誇讚,或者簡單的用廣告衡量。我沒有植入廣告,但片子特難看,那我就沒有誠意;我植入20個廣告,片子卻超級精彩,那我就是有誠意的。所以回到剛才那句話,不分對錯,只看本事。”
“……”
一番話說的眾人情緒各異,有的贊同,有的想反駁,又找不出論據。主持人見狀,忙道:“好了,時間差不多了,讓我們進行最後一個問題。”
刷!
仍然三四十人舉手,主持人隨便點了個女生,那姑娘道:“姜聞說站著掙錢,馮曉剛說躺著掙錢,那您是什麼姿勢?”
“哈哈!”
同學們大笑,褚青也樂,伸手一比劃,純屬開玩笑道:“就像我現在這樣,坐著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