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鹹熙二年,西晉泰始元年265),春。
益州刺史袁邵,坐鎮益州一年後,因私自修繕蜀宮,引起洛陽朝廷不滿,有人上奏擔心他為下一個鄧艾、鍾會,於是朝廷下詔,以董榮為新任益州刺史,袁邵則被徵回洛陽。
不久,使者走進益州州府,宣佈詔令。
袁邵接招後看著左右,不知該說什麼。
此時同在堂中的有樊建、董厥、常勖、常忌、段宗仲等人。
樊建道:“使者,朝廷還有其他吩咐否?”
李通道:“朝廷請樊、董二位與袁益州一同東返。”
樊建、董厥聽後微微點頭。
眾人沉默之際,只見常忌站出身來,道:“使者,治理宮城是為維護一方安寧,亦將治罪乎?”
見使者不語,常忌又道:“職分之事,正常不過,難道朝中有人忌憚,迫使袁益州東返。”
見他想不明白,使者只好道:“詔令在此,諸位若有他意,可赴洛陽,上表朝廷。”
袁邵道:“事已至此,不如罷了。”
常忌道:“那就同赴洛陽,我親向天子進言。”
於是袁邵向新任益州刺史董榮轉交公務後,便與樊建、董厥、常勖、常忌、段宗仲等人一同東返。
當眾人到達洛陽後,常忌向當時晉王司馬昭陳訴:“遠國初附,君民始結,不宜改易。”
通俗意思為:邊遠的國家剛剛依附,長官和百姓剛剛開始融合,不適合輕易改換長官。
之後常忌又上表:“修治城池,居安思危,邊將常職。”
通俗意思為:修繕治理城池,是居安思危之舉,這是邊將正常的職責。
常忌本來是蜀朝雒縣令,在蜀中頗有名望,此次又為營救袁邵從成都趕到洛陽陳情,秉公上報,就事論事,雖未能改變結果,但得到晉王司馬昭的親近,於是留在晉王相國府,擔任相府舍人,司馬炎建立晉國後,任命常忌為騎都尉,河內令。
常忌從兄,益州主簿常勖,太康元年280年)去世。
段宗仲,與常忌為摯友,司馬昭也非常欣賞他,任命為梁州別駕從事,舉薦為秀才,之後官至雲南、建寧太守。
成都方面。
新任益州刺史董榮來到州學學堂。
州學大堂中央,掛有一副譙周的大幅畫像,這是董榮親自安排的。
此時董榮在諸位師者的陪伴下,注視著這幅畫像,又叫從事李通頌道:“抑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鑑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我後欽賢,無言不譽,攀諸前哲,丹青是圖。嗟爾來葉,鑑茲顯模。”
通俗意思為:氣宇軒昂的譙侯,愛好古史研習儒學,尊崇正道人品純真,鑑察世間的盛衰成敗,得到了很好的名聲,才德都寫在了這篇文章中。我們這些尊崇他的後輩,言論中沒有不讚譽他的,我們模仿前代賢哲,請畫師畫上你的影象。讓後來人讚頌,成為借鑑的楷模。
此時的譙周,依然在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