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鹹熙元年264年)鍾會之亂之後,不得不說,一段時間內魏晉對蜀地的治理還是比較成功的。
先是曹魏將益州前朝君臣幾乎全部內遷關中、河東,這樣減少了前朝對蜀地的影響。
同時遣散了蜀兵,讓其迴歸鄉田,使得蜀地的人口與產糧得到增加。
另特赦蜀人五年一半賦稅,進一步減輕了蜀人的負擔。
所以之後的十幾年裡,蜀地總共只發生了三次針對魏晉的起義反叛),分別為泰始四年268年)王富起義,泰始七年271年)呂臣一稱呂匡)起義和泰始八年272年)張弘起義。
那麼這三次起義的情況如何?
先說第一,泰始四年268年)王富起義。
王富本來官職是前朝中軍軍士,前朝滅亡後,歸屬魏晉。但這人有骨氣,堅決不投降,便被打入大牢。後被人救出,逃亡臨邛。
而救出他的人,都是從前諸葛瞻手下的兵。當年綿竹之戰,諸葛瞻全軍覆沒,僅有幾百人倖存,而這幾百人也一直拒絕投降。他們想把魏晉軍趕出巴、蜀,重振季漢。可他們的實力明顯不足,又缺少一位領頭者。當他們知道王富還活著,便冒死將他救出,希望由他為首領。王富被救出後得知眾人身份和意圖,想著自己曾為諸葛瞻副官,如今找到‘歸屬’,便一拍即合,領導起這支力量。
王富軍軍營駐於臨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後,王富以諸葛都護的名義,發動起義。
為何他要以諸葛都護的名義?諸葛都護便是行都護衛將軍武鄉侯諸葛瞻。諸葛瞻的父親諸葛亮在蜀地很有名望,所以愛屋及烏,蜀人也很喜歡諸葛瞻。綿竹敗後,諸葛瞻幾乎全軍覆沒。但很多蜀人並不相信諸葛瞻本人已戰死,相傳只是躲起來,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而王富這人長相很有特點,無論身高、身材、面貌都頗像諸葛瞻。
於是王富手下親兵讓他穿上諸葛瞻的將軍服,豎起‘諸葛’的軍旗,利用諸葛氏在蜀地的名望,開展起義。
此時臨邛大營,“諸葛都護”王富正與親兵交談。
“諸葛都護”道:“國家滅亡已歷五載,每當蜀人提起前朝,無不心痛,無不懷念。本都護欲起兵臨邛,攻取州郡,趕走北賊,恢復河山。”
親兵道:“都護,我軍應如何進軍。”
“諸葛都護”看著地圖,道:“由臨邛出發,北進江原,再取郫縣,最後攻下成都,則大事可成。”
親兵道:“此計甚妙,請都護下令!”於是眾人請求下令。
“諸葛都護”道:“好,我命令眾將明日出發,拿下江原。我本人將坐鎮臨邛,等待諸位捷報!”
諸親兵道:“末將領命!”
於是“諸葛都護”派兵數百人,進攻江原。
此時西晉的江原守將是方略吏李高和將軍閭術。
江原城城樓上,聽聞王富起義,李高和閭術正討論對敵之策。
閭術道:“蜀朝滅亡多年,可亡命徒卻以諸葛都護之名起事,實乃滑稽也!”
李高道:“諸葛瞻被梟首,埋骨綿竹京觀,以死人之名,怕是自取滅亡。”
這時有軍士回報,王富軍已逼近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