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哼銘> 第565章 棉花的浴火重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5章 棉花的浴火重生 (1 / 4)

棉花作為紡織品,在大明出現的時間比較晚。

在此之前,麻布和絲綢是主要的紡織材料。

歸根到底,還是棉花本身的特性,早年間的棉花並不是這個棉花,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認知存在差異。

說起來,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傳入華夏之前,本地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

此前,棉花和木棉經常被混淆,哪怕就是在大明,仍舊有很多人分不清他們誰是李逵誰是李鬼。

兩者的區別,其實在文字就能看出來差別。南朝宋以前,只有“綿”字,沒有“棉”字。

可見棉花的傳入,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剛剛進入華夏勢力範圍,並沒有推廣的機會,作為外來物種,還不能吃,很難入主中原,成為廣闊天地的主導,此時棉花一般在邊疆種植。

等到開枝散葉、大量傳入內地,是在宋末元初。人們逐漸意識到,棉花也能成線,作為紡織原料。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黃道婆在南方發展和更新棉花紡織技術。

史書載,“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由此可知,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海南甚至形成棉花中心。

等到太祖皇帝登基,憑藉棉花的特點,便開始在全國推廣。

因此,棉花產量是一個先增加後減少的過程。開始時候,全國人口不多,可以有多餘的土地來生產棉花。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的需求增加,棉花的產量也就越來越少。

到了現在,棉花產量比之此前,下降有一半以上。

朝廷對於單個農產品,很少做專門的而研究課題,也就是因為涉及到棉花的種植,泰昌便要求大臣們說說棉花的歷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偏聽一家之言是泰昌的特點,哪怕是屢創奇功的方書安,也沒有那樣的待遇。

皇帝的命令,自然是要爭先恐後完成,方書安寫有一部分,戶部也寫了一部分,才有前面的介紹,一番解釋,大臣們總算是明白棉花這種作物的來由。

此前,棉花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不受人喜歡,主要是因為棉布生產工藝粗糙,生產出的布料和麻布有的一比。

傳統工藝的棉布,一直延伸到新世紀還有人使用,也就是偶爾還能見到的老粗布。據說是有些人懷念粗棉布那種顆粒感,有童年的感覺……

也正是因為他的顆粒感,是傳統工藝當中無法避免的問題,難以具有絲綢順滑的感覺,所以棉布也就無法進入大家之眼,只能淪落到和麻布一樣的水平,作為平民用料。

方書安要解決的,便是這樣的痛點。

他拿出來幾塊布,交給太監,讓他分給各位官員。

“書安,你的真是棉布?”泰昌拿到手染成花色的棉布以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棉布他自然是接觸過,但是方書安提供過來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是棉布的質感。

可是,不是棉布又是什麼呢?

絲綢的質感要光滑很多,呢絨也就是毛紡的手感又要絨上很多,麻布就算了,不可能做成如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