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新世界狂歡手記> 第三百一十三章 稜堡還是碉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三章 稜堡還是碉樓? (1 / 2)

黃佩琪的稜堡施工圖完全採用了斯圖爾特口中敘述的那種快速夯土稜堡結構,並沒有繼續往巨型石頭稜堡方向發展,首先在中國南方也完全沒必要耗時耗力去建這種烏龜殼,討逆軍自保有餘,進攻能力不足,而盟友也沒這個財力物力去建設這種大工程,因此後邊的戰鬥將會變成大明聯軍對清軍的拉鋸戰。

督軍院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盟友能力比較差,沒法進攻清軍,那你拖延敵人總行了吧,按照曾剃頭的說法,“結硬寨,打呆仗”,只要盟友能在清軍統治區挖上成千上萬的小稜堡,然後討逆軍負責運動穿插,就不信清軍能打出花來!

“陳總制,你看這個方案怎麼樣?”黃佩琪將自己的成果放在陳偲面前,“施工方案我現在腦子裡很成熟,這種小型臨時稜堡不需要水泥,不需要鋼筋,只需要大量的人工,用夯土和木材就能壘起來。”

黃佩琪強調了一下,“最近我去找了下咱們的圖書館,發現俄國人在西伯利亞也是用的這種結構,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出動三千餘人,配備了二十多門紅衣火炮來圍攻一個小型土木結構稜堡,而守軍只有七百多人,就這樣還守了十個月之久,相對於俄軍的投入,清軍就更不計其數了,所以我認為這種結構是能起到作用的。”

陳偲一愣,“你這個小姑娘,懂得還不少嘛,不過雅克薩是什麼時候打的?”

黃佩琪著實是個歷史盲,但為了拿下這個設計,她通宵埋在圖書館裡尋找隻言片語,就這本關於雅克薩之戰的資料,只記載了俄清雙方的作戰經過、後勤準備等等,唯獨沒有記載稜堡的結構,但跟斯圖爾特的話卻可以互相印證。

“俄國人到黑龍江流域差不多就在順治九年,第二次雅克薩在康熙年間,咱們現在是什麼時候?”黃佩琪還無法準確換算年號跟公元紀年。

“反正順治還在位,康熙還沒有上臺呢!”陳偲笑了笑,“肯定不落時!不過我得問問其他人的意見。”

督軍院會議廳還坐著衛戍區沈泉,參謀郎昊俊、後勤高洋、以及另外一個建築部門的高才孟喜虎,這傢伙是個福建人,現在在各地承攬各種工程。

“咱們督軍院要求結硬寨,孟工程師正好給出了一個跟你相反的設計方案。”陳偲朝孟喜虎點了點頭,“孟工,你的作品還是你自己來介紹吧。”

孟喜虎朝黃佩琪鞠了一個躬,“佩琪姐,那我就不客氣了,大家知道,我本身是福建人,福建那地方,除了山還是山,現在我軍控制的南方地區地形差不多都是這樣,我倒是認為稜堡在南方行不通,至少在福建兩廣行不通。”

“此話怎講?”陳偲很感興趣,他就是希望能大家能各抒己見,最後交流的結果才能更具有實操性。

“剛剛佩琪姐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清俄在東北的雅克薩之戰,還有荷蘭人在西歐的戰鬥,我認為,這兩個地方有兩個條件至少在咱們南方是不具備的,第一,西歐大平原,尤其是荷蘭低地那一塊,黑龍江衝擊平原那一塊,這兩個地方都是大平原,所以戰鬥發生在一個平面上,稜堡牆建得矮也沒關係,因為敵人不會飛上天,但咱們就不一樣了,各位仔細想想,福建、浙江是什麼地形吧。”

孟喜虎雙手撐在桌子上,“如果城牆建得過矮,而且頂部沒有防禦,那敵軍只要佔據一個山頭,那就能居高臨下進行打擊。”

眾人紛紛點頭,孟喜虎說的確實不錯,這種往前線推進的堡壘萬一進入山區,那就出問題了,尤其像重慶這種3d立體城市,敵軍遍佈於上下左右,防的了前面可防不了上邊。

孟喜虎趁熱打鐵,“第二個嚴重的問題,建設稜堡需要大量的夯土跟木頭,南方倒是不缺木頭,但是缺土啊!山上的紅土層非常薄,一旦下雨挖起來更加困難。”

黃佩琪想了下,孟喜虎說的問題確實存在,“我贊同孟工的意見,我倒是沒考慮到如何作戰的問題。”

陳偲點了點頭,“孟工,那你的方案是什麼?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可以……不過我的方案也不完美,只能說可以做一個補充,而且也只適用於福建重慶廣西這些多山地區。”孟喜虎拿起一張圖片,“我原本老家在福建開平,開平沒什麼好看的景色,但唯一的特色名片就是碉樓。”

“可是福建土樓那種?”沈泉問道。

孟喜虎搖了搖頭,“不是土樓,土樓是永定的,不在開平,而且土樓是土客械鬥的產物,歷史比較悠久,我們開平碉樓滿打滿算才差不多一百年的歷史。”

“那你們經過了實踐考驗嗎?”陳偲眉頭微皺,“稜堡有實戰案例放在那邊,我不擔心,你的這種碉樓呢?”

孟喜虎抱了個拳,“陳總制,跟您說句實在的,論實戰經驗,開平碉樓只防過土匪,但你聽我分析一下,就知道可不可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