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琴聲傳來的方向一路前行,竹千代走過搭建在池塘上的橋,行經池畔旁的八景亭後再走上一段,就是一處搭建在假山上的臺閣了。
正是在這裡,他看到了一群蠕動著的生物,正朝自己快速逼近。
定睛一看,他赫然發現這竟是一群毛毛蟲:
它們身長約三至四米,有著三對胸足、及五對腹足和尾足,不時張開長在下口處的堅硬牙齒。
瞧著它們數量龐大,竹千代下意識瞄了一眼那座假山上的臺閣,覺得實在是很適合當作攻防兩用的據點,於是他便隨即快速地跑了上去。
色彩美麗的毛毛蟲群體,成蟲體肢被鱗片和毛所遍佈,幼蟲渾身長滿有毒的剛毛,它們當中的先驅軍轉瞬就來到了山下,有好幾只已經沿著假山開始向上攀爬。
竹千代擺出了在劍術戰鬥中被使用最多的中段姿態,這也是攻守都適合、並且最容易應付和變化的姿態。
他以自然姿勢將右腳向前一步,左拳在小腹前面以約一拳的距離握住劍柄,右拳在稍離劍鍔很近的位置握著,將武士劍的弦微微上舉。
這時第一隻毛毛蟲爬了上來,他立時將劍尖指向對方的頸部,繼而迅疾刺了出去。
只一刺,那隻毛毛蟲就發出了淒厲的嘶吼,一股墨綠色的血液從它頸部噴湧而出,它失衡地朝著地面跌去,粗重的身軀壓死了不少幼蟲。
但這並不意味著竹千代已然解除了危險。
圍攻它的毛毛蟲實在太多,他必須反應更靈敏、攻擊更精確有力,才能確保自己全身而退。
於是他使用了劍道里的“身體移動法”,而根據當前的形勢判斷,顯然“送足”更適合於誅伏這群毛毛蟲。
“送足”這項身體移動法,本身就適合近距離作戰,更何況是這種近身攻防一體的穿刺戰。
於是竹千代盡力保持與地面平行的躡足,他既沒有大踏腳步、也沒有任何跳躍式的攻擊。
他只是更用心地做好左右腳的配合行動,在這個基礎上,迅速向各種方向移動。
每當毛毛蟲攀爬至山頂並露出上軀時,他就及時給予它們近距離的致命一擊!
圍攻假山的毛毛蟲實在太多。
這就迫使他出劍必須同時兼備快、狠、準,不僅出劍要快、並且抽劍也得維持在同樣飛速的頻率裡。
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剛刺穿一隻毛毛蟲的頸部後,又使用送足快步移動到另一隻毛毛蟲面前,一劍劈開它的頭顱。
不斷有毛毛蟲攀上假山,接著被他一劍刺殺,然後慘嚎著掉落在地,壓死了匍匐前進的同伴們,但是新的毛毛蟲又會沿著堆積起來的同伴屍體,再繼續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