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金庸逍遙御風> 第四章:1915年黃河大決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1915年黃河大決堤

時光荏苒,轉眼半年已過,春花秋月,幾度輪迴。張風揚與眾學者沉浸於“龍騰四海圖”的奧秘探究之中,日夜不輟,猶如苦行僧求索般虔誠。終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黃昏,答案如晨曦破曉,漸漸明晰。

彼時,書院之內,燭火搖曳,眾人圍坐,氣氛肅穆。張風揚緩緩展開那幅已被翻閱無數次的圖卷,其上紋路似乎在歲月的洗禮下,更顯古樸深邃。他目光炯炯,開口道:“經此番探賾索隱,吾等終悟圖中真諦。此圖非僅為武技之譜,實則暗含養生之道、兵法之理,乃至天文地理之學,實乃集古聖先賢之大成。”

胡適先生撫須笑道:“善哉!吾等融匯中西,以科學之光,照亮千年古卷,方得其精髓。圖中所繪,或可視為古人對天地萬物執行規律之領悟,與現代物理學之量子糾纏、能量守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林博士亦點頭贊同:“確如張少俠所言,吾輩透過模擬圖中招式,結合現代力學分析,發現武術之精要,在於調和身心,順應自然,與現代體育訓練之科學原理不謀而合。”

漢斯教授感慨道:“東方之智,博大精深,此圖乃華夏文明瑰寶,吾等有幸一窺其奧,實為人生一大快事。”

言畢,眾人相視一笑,心中皆有無限感慨。張風揚遂提筆蘸墨,於宣紙上揮毫,留下一首七言律詩,以記此番探索之旅:

「龍騰四海藏玄機,半年磨礪始見微。

古圖新釋融中外,武道哲理映朝暉。

文武雙全承古訓,科藝並進啟心扉。

天地方寸圖中現,中華智慧永光輝。」

詩畢,滿室掌聲雷動,眾人皆贊其才情橫溢,文武兼備。這場跨越時空的學術探索,不僅揭開了“龍騰四海圖”的神秘面紗,更成為連線古今中外的一座橋樑,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民國初年,風雨飄搖,時值191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黃河決堤,使得中原大地哀鴻遍野,百姓流離失所。此災被載入史冊,稱為“民國四年黃河大決口”。在這場災難中,李儀祉,一位傑出的水利學家,挺身而出,力圖挽救蒼生於水患。

一日,張風揚攜“龍騰四海圖”至李儀祉處求教,希望能從古人的智慧中尋得治水良策。李儀祉聽聞此事,雖半信半疑,但仍展現出學者的開放態度,邀約張風揚至其書房詳談。

李儀祉輕捋長髯,言辭懇切:“風揚君,聞君攜古圖而來,欲解黃河之患,此事若成,當是萬民之福。然則,水利之事,關乎天時地利人和,非紙上談兵所能及也。”

張風揚展圖於案上,圖中波濤洶湧,卻隱含疏導之法,他緩緩說道:“李公所言極是,此圖雖古老,然其中蘊含之理,似與水道治理不謀而合。觀其勢,疏而不堵,順其自然,或許能為治河提供新思路。”

李儀祉凝檢視中紋理,沉思片刻後,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圖中之意,若以現代工程語言詮釋,或可理解為構建分洪區,以及合理規劃河道,使之順應水勢。此法與我長久以來構思的‘束水攻沙’理念頗為相近。”

兩人隨即展開深入討論,結合“龍騰四海圖”中的哲學思想與李儀祉的專業知識,設計出一套創新的治水方案。方案中不僅包括傳統的堤防加固,還融入了自然河流形態的理念,強調生態平衡與河流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

數月後,方案得以實施,李儀祉親臨工地,指導工人們按照新方案施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成功控制住了洪水,保住了無數生靈免遭塗炭。

竣工之日,李儀祉望著奔騰而又有序的黃河水,對張風揚感慨道:“古圖之智,今人之勇,兩相結合,方能克難致遠。今日之功,亦是你我合作之果,實乃古今交融的佳話。”

此番經歷,不僅解決了眼前的災難,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和智慧,證明了中華文明中蘊含的深邃智慧,即便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依舊能煥發新的生機,澤被後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