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雲坐鎮湟水城,對著武威郡和金城郡、枹罕郡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揮師東進。
不過,他暫時停止進攻步伐,為的穩住腳步,繼續擴增兵力,汲取西平郡的百姓,馴服降兵,整合在一起,人數增了兩三萬,但是訓練不夠,比較雜亂,跟他所帶的兩三萬精銳沒得比。
只能臨時加快訓練,以速成的方式,先把軍規軍紀,還有基本的佔位、跑位,旗號、鼓號等掌握,然後透過實戰磨鍊,幾場硬仗下來,就能悍勇了。
同時派郭孝恪帶兵襲擊澆河郡的達化城、河津城,很輕易就佔據了,因為這裡有隋朝的將領駐守,聽到羅成手持聖旨,前來平定西北,出師有名,他們直接開城迎接,依附羅成,聽候統一排程。
這樣一來,西海郡、河源郡、西平郡、澆河郡四個郡連在一起,鋪成了一片,人口累計達到四五十萬,四個郡的疆域,相當於中原地區八個郡大小,但人口卻只相當於四個郡的一半。
畢竟是邊陲之地,高山峻嶺,荒漠山塬,地廣人稀,教化落後,許多陋習,需要進行文教和商貿,提高當地人的知識水平,以及生活條件,有所改變,就會對他擁戴感恩。
他在地圖上,繪製著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即將建立諸多驛站連線出一條線,加強彼此四郡以及與西域之間溝通。
驛站脫胎於古代烽火通訊,自戰國時期就有了雛形,秦始皇設立“十里一亭”,叫做郵亭,規模不大,職能有限;漢初改郵亭為置,也叫郵置,規定三十里一驛,速度有所提高。隋代設立館驛,提供往來使臣住宿,但軍事功效並不高。
宋代時期,驛站開始傳遞軍事情報,分官方和軍方兩種,元代時期,是驛站蓬勃發展的高峰,因為馬背民族,機動的速度更快,驛站傳遞情報被大大提升功能。
羅昭雲就是參照了元明清的驛站管理方式,建立系統而嚴密的驛傳制度,添置許多內容和規定。
比如:驛站組織機構、情報加密與傳遞、管理附近牧地、監督使臣、驛站飲食供應、兌換臨時物資等。
每個驛站設驛官、驛使和當差力役,有兩隊兵卒約百人防禦,不過多是老弱病殘計程車兵,緩解軍隊派遣壓力。
“用不了多久,這四個郡就能串聯起來,情報和監官及時傳達各地,加強地方與總管府、帥帳的聯絡。”羅昭雲有些期待,這些設定,看似不起眼,一旦運作起來,會起到巨大作用。
………
李淵召集文臣武將商討進軍與退兵之事,最後,贊同退兵者佔了七成,即便李世民、劉弘基等人力勸,還是沒有改變李淵的主意。
這一次,李建成也沒有跟二弟站在一條陣線,而是支援其父唐公的決策,暫時回返晉陽,力保大本營不丟,抵抗住劉武周和突厥的進攻。二來,也是因為進軍路線受阻,天降大雨半個多月,糧草虧空,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李世民心有不甘,他一心想著幹大事,機會已來臨,他很清楚佔據大興城對李家的好處,可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沒有幾個人贊同他的冒進,相反,七成的人都站在李淵、李建成的意見上,認為二公子還嫩,不足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