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雲在金城辦公,安撫了當地的商會外,開始發出檄文,招攬中原商賈與胡商在西北諸郡的大城內,設立商鋪,新策中也規定建立自由坊市,前期稅率提得不高,用後世的話講,叫招商引資,大力促進經濟發展。
同時,在民生方面,對於每年有七十歲以上老人者,每月口糧會有補助,八十歲者,給的口糧更多一些,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因為古代醫療設施差,天災人禍多,所以,能活上七十者並不多,有句古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活到七十歲自古都稀少。
這樣做,很大成分是為了拉攏民心,送出一部分糧食,贏得了百姓的口碑,老人得到了實惠,他們教育子孫就會偏向羅成這邊,古人重孝道,對長輩很尊敬,自然對羅成理政治民的印象就好。
再說雖都有年邁的時候,百姓看到了在羅成治理下,以後老有所養,不必擔心餓死,心中更有踏實感,都私下希望羅成能夠稱王,就在西北不走了,這樣他們可以一直享受這種好政策。
這筆糧草和錢財從哪裡來?牽扯到地方財政、帥府財政收支問題,亂世打仗,養兵養馬都需要大筆開銷,許多勢力都向民掠奪,不會反哺給百姓。
羅昭雲與杜如晦、褚遂良、于志寧等人商討,目前西北八郡,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和山林,耕種地少,而且多幹旱、風沙帶,像西海郡、西平、澆河等郡,只有綠洲能夠耕作。
“每個郡、每個縣城都需要有官田,糧食要自給自足,官吏的俸祿,一半用糧食,一半用錢幣,然後再分一些土地,讓家僕耕作,保證西北官吏的收入水準,不能大富,但也不可清貧。”
“另外,軍隊劃分成鄉府兵、武備軍、遠征軍三種型別,鄉府兵,顧名思義,就是守護家鄉,駐紮郡府的守城兵,每個郡都設立一支郡府兵,縣裡的鄉兵,人數配比合理,平時負責守城,鎮壓小型叛亂,剿滅地方盜賊團伙,包括軍屯等。”
“武備軍透過募兵形式,組合在一起的大軍,大多為新軍,一年以下儲備軍,開設立幾個軍區,管轄武備軍。至於遠征軍,就是要隨軍不斷東進的精銳人馬。這種分配,暫時符合動亂時期,戰爭頻繁的階段,等安定下來,再按照朝廷制度重新安置兵馬。”
眾人點頭,同意少帥的意見,因為分析到位,符合當前形勢。
羅昭雲又道:“另外,由於亂世到來,這幾年肯定會有諸多戰事,我軍管轄西北,鎮撫一方,平時對軍事情報、軍事作戰謀劃等,有個嚴密的組織,所以,本帥打算設立一個臨時的樞密院,挑選數人入職,共研大事,這幾人權力有分工,都屬於樞密院的軍機大臣。”
這樞密院,始於唐朝,盛於五代,宋遼元皆有沿用,明清時廢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代皆使用,有它的意義所在。
羅昭雲打算成立一個樞密院組織,負責軍機大事的討論,這樣組織運作起來,不必他事事躬親,也不必擔心交給某個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相互妒忌或推諉,把它組織化,制度化,有利於責任擔當和軍事管理。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暫選五人,分別是郭孝恪、杜如晦、程名振、褚遂良、于志寧。
程名振正在地方為官曆練,如今被挑選出來,委以重用。
至於李靖、侯君集、薛萬仞等人,都是統軍元帥、大將,有調兵權,就不適合再認樞密院額度職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