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內圍繞皇后人選的問題,進行的激烈辯論。
蕭瑀、姚思廉、屈突通這些對隋朝廷有忠心的臣子,擁護如意公主為皇后。
西京的陸德明、蘇均、孔穎達等人,則推薦薛才女,因為才女名冠京城,大齡未嫁,實則對陛下一往情深,可以加入宮內,作為皇后,才名符合其身份。
以高孝基、長孫安世等人為代表,則推薦十八歲的長孫無蓉,雖然年紀比如意、薛才女要小几歲,但是十八的歲數,已經是大姑娘了,因為貴族女,大多十三四就婚嫁了。
長孫無蓉要不是傾心羅成,婚事始終沒有定下來,她絕不會等到現在還待字閣中,未有夫家。
不過,不論是推薦薛才女,還是推薦長孫無蓉,這些人都是反對前朝公主繼續做當朝皇后,理由是天下百姓受楊家毒害日深,民怨載道,若立前朝公主,讓百姓對大華國增添恨意和懷疑、不信任。
因為歷史上幾乎沒有這樣的先例,首先巧合因素太大,很難出現。二是即便歷史上有君王娶了前朝公主,往往都是做嬪妃,絕不會讓他做皇后,就是擔心嫡長子混有前朝血脈,一是對國運有影響,二是擔心太子被人利用,再復辟前朝政權。
高孝基開口道:“啟奏陛下,古有傳言,子隨母,女像父,男孩性格多遺傳生母,女兒的性格傳承父親較多,早有定論,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如意公主真要封為皇后,日後誕下兒子,就是嫡長子,他的性格隨母親,母親的性格又隨父親,如此一來,日後的太子,品格就追溯到煬帝身上,這不可不妨,即便我大華國真的一統江山,日後太子有若是遺傳了煬帝的性格,那麼大華國豈不像大隋一般,也要出現變故?”
“是啊,外甥隨外公,這是有根據的,絕非胡亂推測,自古就有定論。”
“關乎國運興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時候,許多朝中官員,都議論紛紛,隋煬帝的下場有目共睹,在場絕大多數人都深受其害,可不像日後的太子真的有煬帝的遺傳基因。
羅昭雲默默聽著,心中也在思量,把如意公主選為皇后,是否合適。
首先,不可否認,如意公主對他的愛,深厚熾烈,絕對不含任何虛假,當年差點絕食,為了等他、嫁他,在被楊廣屢次逼迫下,仍能堅持己見,非羅成不嫁,這種情意,讓他感動不已。
但這幾年,羅昭雲暗中謀劃大隋,推波助瀾,加速了隋朝的滅亡,許多事都是瞞著如意,只有沐荷、蕭依依、青霜知曉,甚至長孫無蓉都開始慢慢加入,做寧沐荷的副手了。
唯獨沒有讓如意知曉這些組織的事,羅成心中有愧疚,也有無奈。
皇后之位,的確關乎重大,身份、智慧、賢名、治理後宮等等,需要一個極其精明又善良的賢德女人,而長孫無蓉在歷史上正是這個人選,鼎鼎有名的文德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