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弊端都是永樂一朝初現端倪的,這實在是…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算了,算了,不提那些個糟心事了。
伴著馬車的輕微晃動,朱載壡繼續思考起如何更好利用起這些歷事的監生了。
經過歷事的監生,這人數可不算少。
高拱這些天下來,給自己上的奏本估計能鋪滿一整個桌面,對於南京城的各個部院衙門的情況也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
其中自然也包括國子監。
這永樂的時候,南京國子監監生有九百八十八人,而參與歷事的約摸在四百人。
天順年間監生為近四千人,參與歷事的在一千三百人,由此推算,現如今這三千多監生當中,歷事監生少說也有千餘人。
因此在人才儲備問題上,朱載壡這點暫時並不擔心。
至於將這些人放到哪些崗位,哪些地方,朱載壡也想好了。
他們將被統一挑選出來,全部下放到浙江各府州縣,不過並不是當知縣,而是用以替換掉知縣下面的一部分吏員。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吏員雖說是不入流的,但卻是極為要緊的。
現如今這些個當官的,一個個只讀孔孟之書,習了些詩書禮義,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理政卻是一竅不通的,所以在治理基層政務的時候,官必須依靠吏。
因此在基層上,地方上,看起來是官大,但是深究起來,那些個吏員才是地頭蛇,他們才是造成皇權不下縣的最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那些吏員們往往是透過捐納獲取職位的,這也讓他們大多貪婪成性,大明的腐敗,有大半要落在吏員身上。
自己現如今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治貪既要治官,更要治吏!!
以往治貪都是治官,極少,甚至是幾乎沒有治吏的。
就像考成法,也只是對於官員做出約束。
而之所以歷朝歷代都沒有對於吏員進行有效約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吏員的人數太多了,遠超過中樞的管理能力。
嘉靖年間…算了,不舉嘉靖的例子,畢竟他是自己的父皇,終究是要留幾分薄面給他的。
就說正德年間吧,這全天下的文官二萬四百人,而吏則是五萬五千人。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但是…
這只是登記在冊領俸祿的人,實際上吏員的數額遠遠大於紙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