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戰場形勢所迫,必須要用短兵對抗長槍呢?
任何1個成建制的軍隊,都不可能只有長兵器,就像戚繼光所組建的這支新軍1般,不單是長短兵器都有,更有著冷熱兵器組合。
就像是那些個火銃手們,他們手中的武器,在打完彈藥之後,也就是個燒火棍外加個刺刀,這長度也是不夠看的。
他們的訓練方法,戚繼光也已經想出來了。
那就是也要握住武器的根部,這1寸都不可留,這樣1來整個兵器的鋒芒幾乎可以再多出數尺有餘。
之後再配合上大跨度的步法,那麼已方的縱深空間,可以提供挪移反擊的空間就增加了不少。
就比如對攻的是長槍,那麼先讓其突進,接著已方再以步法向前進數尺,這樣1來1回,整個差距就縮小了,而長槍的最大優勢也被得以化解。
而後用短兵器格開槍頭,之後再採用連擊法,流水點戳而進,便可有效實現反擊。
當然了,這還只是停留在戚繼光的腦海當中,眼下這些個火銃手,能夠練好銃法以及膽氣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這近戰的反擊,戚繼光打算之後再練。
另外,軍隊編制當中還有長刀手的存在,他們也是以短兵器操練為主,主攻近戰反擊之用,1營當中人數並不多,遠遠比不上長槍手的數量,但是其作用性不容小覷,就連他們所練的刀法也是1流的。
他們人手1把雙手長刀,兵器之用,在於1寸長1寸強。
這刀刃部分計長3尺8寸,而那手把則有1尺2寸長,合計總長5尺。
原本這雙手長刀的名字被定為長倭刀。
當然了,這長倭刀的名字,不是別人取的,正是戚繼光所取的,他將這以雙手執1刀的武器取名為長倭刀。
這1名字其實也能體現出戚繼光學之於敵又用之於敵的思想。
但是朱載壡很顯然對於這個名字是非常不滿意的!
受限於時代侷限性,哪怕戚繼光等人也不可能知道1個名字而已,為何要如此斤斤計較。
但朱載壡知道,這倭字對於他來說是1種刻在骨子的恥辱,那1段屬於那個時候國人的痛。
他絕對不允許自己的軍隊當中有倭字出現,這不是什麼民族自信不自信的問題,只是單純不喜歡,很不喜歡!
所以朱載壡已經將這個長倭刀的名字改掉了,改成了苗刀。
所謂苗刀,不是說是苗族的刀。
而是取其刀身修長,似禾苗1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