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互通有無”,最終目的就是佔領對方的市場。
像南詔這樣的國家,當然不可能是大唐的對手,淪為原材料生產地只是時間問題。
吐蕃更不必說了,大的方向是氣候影響。
以前能種麥子的地方,現在連苗都歪歪斜斜,還怎麼養活那麼多的人。
加上吐蕃又是個部落聯盟制國家,雖然由共主悉博野氏族管理。
但王室控制著地區,僅限於邏些城今拉薩)一帶。
其餘地區經濟、軍事大權,都被各個地方氏族把持著。
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很深的矛盾,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爭鬥。
在佛教傳入吐蕃後,這樣的情況更是火上澆油。
沙門與原始苯教徒漸漸對立,最後竟然成為水火之勢。
最後連王室都被攪入其中,甚至還有贊普因此被殺。
公元815年,吐蕃王子熱巴巾即位。
他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不但免除寺院的稅收,還賜給每個僧人七戶人家的奴隸。
除此之外,熱巴巾還在各地興修寺院,據說數量達到一千餘處。
同時又任用崇信佛教大臣、后妃打理朝政。
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僧侶集團徹底控制朝政。
他們一邊擴增田產、侵佔牧場,將稅負轉移到百姓身上,致使民生倍加艱難。
一邊又執行嚴苛的佛規戒律,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犯罪,從而被重重處罰。
這樣糟糕的政策,最終導致“百姓對僧人或豎指指之,或惡眼怒視。”
偏偏在這時候,吐蕃境內發生了自然災害。
人心惶惶之際,信奉苯教的貴族趁機發動政變,殺掉了醉酒的熱巴巾。
公元838年,王子達瑪即位。
在貴族大臣的主導下,吐蕃開始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