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從沒有憑空出現這一,所有制定者的出發點都離不開時局。
閉門造車的後果,就是車毀人亡,所以李曄也必須跑到田間地頭調眩
“聖人,根據過往的記載,這一片地畝產只有八斗。”
聽到這個報告,李曄一陣悲哀。
關中地區號稱土地肥美,但一畝水澆地在風調雨順的豐年,畝產也只有250多斤,摺合不過兩石,也就是兩斛左右。
看田那就更少了,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畝產只有數鬥,慘一點的甚至是幾升。能上一石,那都是老爺的恩典。
略一思考後,李曄道:“水澆田每畝定稅四十斤,看田每畝定稅二十斤。如果遇到災年,按照產量遞減,低於80斤時免除田租。記住,以後收租一律按斤計算。”
身邊的人立刻將這句話記下來。
長安城裡有的是讀書人,在科舉無望的情況下,不少人成了抄經手,大名鼎鼎的《靈飛經》就是他們的手筆。
如今一斗米已經漲到三百文,抄經手在寺院還能混個溫飽,但家人們就過不成了。
張玉麟去吆喝了幾聲,立刻招來三百多人。
經過考察之後,李曄將這些人分成幾類。
最多的就是教師,現在皇莊裡已經有三千多孩,教育已經成了頭等問題。
其餘的就成了各村的村長,或者皇莊的賬房先生。
極少數的還進了軍隊,如今被李紳收拾得死去活來。
“聖人,可有增加畝產的辦法?”這種在田間地頭辦事的方法,讓新晉村長們十分的新奇。
但看到皇帝也挽起褲腳下地幹活時,什麼矜持都不存在了,他們如飢似渴的學習著農業知識。
李曄笑道:“種地要想收成好,除了時之外,水、肥兩個字就是關鍵。朕的可都是看田,當務之急是解決給水問題,諸位村長的第一要務是修整水利。到時候要是發現誰的水渠不通,朕可是要打板子的。”
“哈哈哈。”周圍的人都笑起來。
皇帝的話叫做金口玉言,他能引來水,那就一定會引來水。誰敢質疑就是不敬,被人揭發可是要掉腦袋的。
做了一陣農活後,人們紛紛到草蓆搭建的涼棚下面休息。
這是李曄下令修建的,目的是讓幹活的農民,在這炎炎烈日下有個休息的地方。
“聖人萬安。”兩個老農也走進涼棚,並在用稻草編織的蒲團上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