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豬肉一直做為賤肉。
就是因為豬肉腥臊。
騷指的是一種刺鼻的味道,其實就是氨水的氣味。
公豬若不閹割,因為內分泌的原因,氨水味道很重。
大家都不願意吃。
不過公豬閹割的技術早在商朝就有記載,不是什麼特別新奇的東西。
只要在小豬出生一週左右便將其去勢,小豬就會變得性情溫順,也不愛動。
成長速度也會變快,飼料轉化率變高。
據統計,閹割後的小豬出肉速度比沒有閹割過的要高上一倍。
只是肉大多都是肥肉。
現在的軍士們之前都是貧苦人家,一個月都不見得吃一次肉。
現在天天有肉,誰還在乎肥瘦呢?
甚至有不少人都覺得肥油比瘦肉好吃的多。
而且我國本地的豬種性成熟比較早,免得它們情不自禁,近親結婚。
一般一欄裡只留一隻種豬。
其他的全部騸掉。
腥指的則是豬肉滌蟲病。
很多時候因為肉豬感染了豬肉滌蟲,古代有些地方又有生食肉類的習慣。
這就導致了感染患病。
時間一長,百姓就覺得吃豬肉會得病,於是吃的人就越來越少。
宋朝基本是以羊肉為主,豬肉很少吃。
不過只要做好防病工作,做的時候做熟。
只吃閹割過的公豬。
在沒有激素催熟的古代,豬肉還是很香的。
武松點頭道:“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