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訊息是從哪裡來的?”葛興邦現在是一個頭兩個大。
他雖然也是院士,海外關係卻沒有多強大,是弄不來此類訊息的。但是,到了這個位置上,葛興邦也知道,公共訊息的可信度還不一定有私人訊息的可信度來的高。
伍洪波既然說楊銳是進入了兩人名單,那就真的可能是進入了兩人名單。
不過,葛興邦還是想要多一點的證據支援,就像是做一次重複實驗似的。
伍洪波卻沒有做小白鼠的覺悟,鼻子皺一皺,道:“都是兩人名單了,漫天都是訊息。”
葛興邦的嘴角抽動兩下,不服氣的服氣了。
同樣是院士,參加各種活動多的院士,水平高的院士,得獎多的研究方向重要的院士,自然會有更廣泛的交遊。
伍洪波有訊息不怎麼稀奇,葛興邦卻不好意思說自己沒有。
這其實就是資深院士的好處,如今出國不易,相應的,外國學者到中國來,或者在本國見到中國學者的機會也就少。從訊息渠道上來說,某位瑞典院士若是認識了伍洪波,他其實就不需要認識其他院士了,尤其是在諾獎評選中互通有無方面,雙方更是不需要太多人的介入,一對一的聊天就行了。
一位說說瑞典乃至歐洲的情況,一位說說中國的情況,基本的瞭解就差不多有了。
這就好像一名中國院士想要了解一下伊朗國內科研界的狀況,難道還需要找多人詢問嗎?根本用不著,找一位互有信任度的學者詢問就足夠了。
中國學者需要國外渠道,國外學者也需要中國渠道,如此而已。
葛興邦身為院士,去沒有建立什麼歐洲渠道,自然顯的土鱉了一些。不過,土鱉也就土鱉了,葛興邦轉而評價道:“進入最終名單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難道還要官方承認這樣的小道訊息嗎?”
“不懂裝懂!”伍洪波對同為院士的葛興邦一點都不客氣,道:“那是最終名單嗎?那是進入最終評選階段了,楊銳和科恩都有可能被審議團審議,無分先後。以史為鑑,能夠走到這一步的科學家,都是很以後機會得到諾貝爾獎的,即使今年不能,未來獲獎的機率也很高。”
五人委員會的學者們,剛開始的任務是不斷的縮小提名的名單,也就是排除某些人,通常來說,都是要有一些相對充沛的理由的。
但是,到了最後階段,剩下兩三個,或者四五個人的時候,五人委員會的學者們,就不會繼續排除了,而是將工作放在排名上。
所謂的排名,就是決定將誰的名字,第一個遞交給審議團,第二個遞交給審議團……
因為審議團經常會“謀殺”候選人,因此,排名第一併不意味著會獲得最大機會,排名第二也不一樣。
總而言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委員會提出的名單,在遇到不同審議團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結果。
因為審議團只有否決權,委員會只有提名權,這種博弈既可以充滿智慧,也可以充滿愚蠢,更是必然充斥了運氣。
對全人類來說,如此重要的評獎,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運氣成分,或許只能用現實來形容了。
但不管怎麼說,正如伍洪波所言,只要進入最終名單的學者,就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即使他們今年不能得到諾貝爾獎,也會在未來多年時間裡,成為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與獲得拉克斯獎的學者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