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什麼了?”實驗室內諸人自然而然的聚攏了起來。
黃茂將實驗臺上的一臺電子屏轉向,道:“我之前看到一股顯著的鉀電子流,剛才確定再次檢測到了,你們看一下記錄,平均單電導超過250皮西每米了,比普通鉀離子通道的單通道電導大十倍。”
皮西每米是電導率的單位,也是單通道的檢驗標誌之一,十倍的電導肯定是不正常的,眾人立刻圍著看記錄紙。
楊銳瞅著看了一會,就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
這似乎是so家族基因編碼的特徵。
楊銳迅速的在腦海中查詢了一遍,找出了so家族的4個成員,接著有dian哭笑不得。
黃茂妥妥的找到了so家族的的第一個成員so1通道。
這與楊銳設想的sa通道可是兩個東西。
sa通道就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確定的鉀離子通道,也是第一個透過基因克隆的方式,被確定的鉀離子通道。描寫它的論文相當多,做起來也相對簡單。
楊銳原本考慮,也是首先做出sa通道,很容易就加上一些東西,從而形成一篇標準論文。
甚至,將事實上會在87年發表的sa通道的論文抄上一段,說不定就能發表在《自然》上面。
但是,科研有時候就是如此的讓人措手不及。
它不是你想做出什麼結果,就能做出什麼結果的。
歷史上,大部分的科研成果,特別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都是意外驚喜,許多時候,甚至是將錯就錯的結果。
sa基因固然是第一個被發現的鉀離子通道沒錯,但它的發現人,當年也不知道自己會發現什麼。
就像是現在的黃茂一樣,雖然在誘變果蠅的基因,他也不知道自己會誘變哪一種基因,或者說,誘變了以後,他也不確定自己能否找到。
做了兩三個月的實驗,到了現在,黃茂並沒有像是當年的科學家那樣,觀測到果蠅的小腿不受控制的抖動sa),相反,黃茂找到了一個不易觀察到的現象:電導增加!
當然,所謂的不易觀察也是相對的。
sa基因又叫做抖腿者基因,這個基因出現了問題,果蠅的鉀離子通道的電壓也會出現問題,如此一來,當果蠅被乙醚迷昏了以後,小腿會不停的抖。
偏偏華銳實驗室這麼多人,做了不知道幾百上千組的誘變,或者沒有誘變到抖腿基因,或者誘變到了,當時沒有迷暈果蠅,也就沒有觀測到這樣的現象――這也是再正常不過了,要是基因突變的現象那麼容易觀察,生物界也不至於玩了幾十年的果蠅,到了21世紀還在玩果蠅……
要論族群倒黴度,果蠅比小白鼠多倒了八輩子的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