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預先準備了兩百本小冊子,覺得怎麼都夠了。
正常的學術演講,與會者有五十位就算達到標杆了,超過100人屬於驚喜,兩百人足慰平生。當然,這裡說的是正經的參會學者,替代或跟隨出行的科研狗或者記者在這種誠都以“只”為單位,算不得參會者。
然而,楊銳把兩百本小冊子從前往後送,還沒送到大廳中間,就消耗殆盡了。
主持人無奈道:“請大家互相分享,暫時沒有更多的資料了。”
他也很少見到這種情況,大部分時候,學者們都是懶得去拿資料的。
楊銳也拿著話筒說抱歉,他本來就是按照三四百人的標準來準備小冊子的,因為冊子裡寫的是p的具體使用細節,以及一些典型的試驗方法,按道理說,是有興趣的人才來拿去。三四百人中有一半人拿去,已經可以說是囂張的預測了。
楊銳自己也沒想到,演講結束了,進到主廳裡的人還更多了,而且幾乎是人人都想要這個小冊子。
他卻是未曾預估到提前了五年面試的p儀的威力。
如果是原版p,那在操作方面,首先就沒有多少競爭優勢。原版p是要掐著秒錶將一筐試管在水曾裡挪來挪去的,工作強度大,成品率還低,吸引力自然不能與第一代的成熟產品相比。
其次,原版的p也缺乏配套的引物,更缺乏操作規範,一切都在摸索當中。
兩者的區別,就像是第一代洗衣機和全自動洗衣機的區別一樣。
吸引力自然是截然不同。
楊銳的雙肩包放空了。坐在大廳後方的學者們表示情緒穩定,自發的調整座位,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一個個腦袋碰到一起,一邊看小冊子一邊議論。
學者們可以幾個人看,記者們卻不能幾個人拍一個冊子啊,眼瞅著好像有什麼大新聞的樣子,沒有拿到小冊子的記者都不禁鼓譟起來。
主持人一看,得罪誰也不能得罪記者呀,於是一邊上前安撫,一邊又安排人去復獄多的小冊子,回過頭來,又勸楊銳多講一dian記者們感興趣的東西。
講話楊銳是不怕的,他想了想,就乾脆利落的站在前面,道:“我說明一下這本小冊子的用法吧,你們可以把它當做一本p的指導手冊,具體到p的基本用法,一些常見的辨疑,我都儘量寫了……”
他是很樂意多講講話的,但是不是記者們喜歡的,他就管不著了,現在還是學者們更重要。
楊銳的聲音清晰,語速較慢,說著說著,竊竊私語的聲音就小的。
一會兒,開始有人提問起來。
不出意外,都是最簡單的關於p的操作問題。
楊銳甚至不用尋找腦海中的資料,就解釋了出來。
他當年讀研的時候,做p真是做的想吐,而且是花式p,比這些還沒有實操過的學者們,領先了起碼兩三年。
楊銳就當其他人是新入學的學弟學妹,簡簡單單的講解起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