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聯合藥業換了一茬領導,卻顯的波瀾不驚。
原本,北聯就是幾所醫藥公司合併出來的,幹部們又經過了黨校的洗禮,能順利走回來的都是驚弓之鳥,都乖乖的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餘熱。
工人們本身對高層的變動是很八卦的,奈何戚樂章這一波領導並不親民,後換上來的董策等人亦是低調的可以。
結果是工人們只知道領導換了,甚至不知道換上的是長什麼樣的。
萬多人的工廠,也的確是大了些。
以往的工廠,工人們互相之間都知根知底,有的甚至是祖孫三代在一個車間裡工作的,與其說是國家工廠,不如說是工人們的後花園。現在合併起來了,儘管都是些互相聽過名號的工廠,有些人說不定還有姻親關係,可畢竟是隔了一層,大家也就沒有以前聊的那麼暢快了。
有做慣了國企工作的,跟著董策來的下屬,這時候就很擔憂的找上董策,說:“一紙通知難成同志,董經理履新,咱們還是做點大動作吧。”
董策立即嚴詞拒絕,並道:“新藥沒有研發出來以前,所有人都要繃緊弦來,再大的動作,也要以新藥研發為第一。”
這個對話不知道怎麼傳了出來,就在工人們之間討論了起來。
沒過幾天,還有《醫療衛生報》和《化工報》的記者找上門來,並做了採訪。
於是,董策總經理的話,就此流傳了出去。
或許是有心人推波助瀾,或許是自然生長,幾天的醞釀之後,幾家說了名字也許會被鎖章節的雜誌也放出了深度採訪。
董策總經理的名氣,竟然一下子就起來了。
《以研究為企業的方向》
《支援而不干涉技術開發是我們的信念》等文章,一下子在企業界給火了起來。
這一方面是有諾獎的因素加成,另一方面,就是完全出乎各方預料的社會需求了。
廠長的職權也應該有多大,這個話題,在80年代的企業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深入討論的。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的話題。
一家工廠,首先是有一名廠長,一名書記的。
聽廠長的還是聽書記的,對一間工廠來說,就意味著誰是領頭人了。
換在軍隊裡,黨指揮槍的改革,可謂是意義深遠。
蘇聯人很早就嘗試過廠長制和書記制了,中國跟著搞了一廠制,也就是徹底的廠長負責制,但在87年的時候,誰來負責,依舊是件很不明瞭的事。
希望能找到一種好辦法,並推行全國的想法,更是阻礙著廠長和書記們去掌管自己的工廠。
董策看起來像是知道什麼的樣子,一下子就吸引了相關產業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