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晶片產業帝國TXT下載> 第189章 ,/.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9章 ,/. (1 / 2)

1980年,米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設計出了世界第一顆精簡指令集處理器risci,也就是risc晶片第一代架構,

這款risc晶片構架的特點是指令格式和長度通常是固定的如ar是32位的指令)、且指令和定址方式少而簡單、大多數指令在一個週期內就可以執行完畢,指令是十分簡單有效,

相對於cisc晶片架構,其指令長度通常是可變的、指令型別也很多、一條指令通常要若干週期才可以執行完。並且,這些指令使用的頻率卻相差懸殊,大約有20的指令會被反覆使用,佔整個程式程式碼的80。

而餘下的80的指令卻不經常使用,在程式設計中只佔20,在指令設計上十分不合理,非常複雜,

所以,當risc晶片架構出現後,後續研發新的處理器體系結構都或多或少地參考採用了risc的概念,甚至有些典型的cisc處理機中也採用了些risc設計概念,比如英特爾公司的、pentiu等系列晶片。

而在risc基礎上研發最成功,第一個商業化的例項就是ar,<是從risc晶片架構的基礎發展出來的,但是,核心指令集已經完全不同於risc晶片架構,<處理器除了本身是32位設計,同時也配備16位指令集,這樣的話,提高了晶片效能和靈活性,<晶片架構是非常有特色,根據不同用途,研發出不同型號的處理器架構,所以,ar晶片架構除了不適用在電腦晶片上,基本壟斷了所有的電子產品的領域,非常強大!!!

在21世紀,即使強大的世界一線晶片商:高通,水果,三木桑,研發的晶片基本都是採用ar晶片架構,<強大之處,特別,是在21世紀人工智慧時代,ar架構基本處於絕對壟斷地位,無可替代!!!

<在risc晶片架構的商業化取得了成功,並在千禧年回到華夏國後,準備以risc架構,開發手機晶片,

只不過當時短視行為,在堅持了不到5年時間,就放棄了risc架構,全面轉向ar架構,

直到201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設計出新的指令集架構。也就是說,riscv架構誕生了。

而riscv的“v”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這是從1980年研發第一代risci,再到第五代指令集架構,二是它代表了變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

研發出riscv晶片架構是免費開源的,無需付費授權,允許使用者修改和重新發布開原始碼,也允許基於開原始碼開發商業軟體釋出和銷售。

除了risc–v免費開源的優點,還有就是riscv架構的指令數目非常的簡潔。基本的riscv指令數目僅有40多條,加上其他的模組化擴充套件指令總共幾十條指令。並且,riscv的規範文件僅有145頁,而特別架構文件的篇幅也僅為91頁<指令數目和規範文件,指令多得無法計算,並且不同架構型號,指令也互不相容,其規範文件多達上千頁...

總之,risc–v晶片架構是非常不錯的,可以根據具體晶片需求,可以選擇適合的指令集做出不同的指令集架構。基於riscv指令集架構可以設計伺服器cpu,家用電器cpu,工控cpu和用在比指頭小的感測器中的cpu。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