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延州陸公再派出來幾營官兵就好了,”王昭明也挽惜地說。
李三狗帶著華池縣騎兵殺下去了,姚兕帶著幾營禁兵殺下去了,張玉帶著慶州的餘下官兵也殺過去了,可戰場仍處於膠著狀態。
應當這把火燒起來之後,有影響吧,但現在天色未明,到處在混戰,站在遠處,僅憑藉著火把的亮光,看得不大真切。
現在這裡仍有兵力,一是華池三營保捷與一千多名強人,二就是原先放在前線裝弱的幾營官員,他們未經強訓,甚至連裝備都沒有怎麼換,相對來說,他們可能算是現在環慶路戰鬥力最差的一支軍隊。
蔡挺將這一強一弱放在後面,這是做預備隊的。
“王鈐轄,這麼大的會戰,那有那麼快就將敵人擊潰?”王巨說道。
這也是一種說法,不過王昭明多少有些怏怏不樂。
朝廷派了四個太監或文官掌管著四路駐泊兵馬鈐轄,這個兵馬鈐轄就是掌管將士的武官。
它也是宋朝分權的一種表現,實際緣邊四路長官除了知州外,都會往往帶著經略安撫使的官職,這個安撫使實際就是掌管防務的官員,然後呢,又往往用武將或者一些懂軍事的文臣再掌兵馬都總管之職,這個也有權利掌管軍隊,再設,兵馬鈐轄,這個多由宦官來掌管。於是形成軍隊自然而然地一分為三,文臣,武將,宦官……
王昭明不高興不是這一條。而是在四大兵馬鈐轄中,因為他與李若愚久在軍旅,特別是王昭明,是與竇舜卿等少數武將,在定川砦敗得那麼慘的情況下。保住兵力不失,並且成功地將他們部下轉移到後方的人。
因此前年趙曙又刻意下詔,王昭明除了擔任環慶路兵馬鈐轄之職外,還有一個職位,專管句本路兼管句鄜延路蕃部公事,李若愚為涇原路權駐泊兵馬鈐轄。專管句本路兼權管句秦鳳路蕃部公事。
也就是王昭明有權過問環慶路蕃部的事務,也有權利過問鄜延路的蕃部事務,甚至在事態緊急時,從鄜延路蕃部調動一些蕃兵來支援慶州。
然而太監在宋朝很可憐,王昭明也不敢得罪陸詵。
實際文臣的變態。帶來許多不好的後果。
為什麼熙寧伐夏時,趙頊啟用了許多太監擔任著軍事重職?
第一宋朝太監危害已經不大了。
第二在宋朝太監的危害糾正過來,太監們也自發地不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有的太監放在邊境,開始安心做事,他們又不象文臣那樣,今天調東,明天調西。往往因為熟悉將士與當地環境,表現還不錯。
第三文臣打不好仗了,又不敢放手用武將。那麼只好用外戚與太監進一步對文武分權。
總之黜武重文之弊不矯正,無論宋朝怎麼做,還是那個瘸子。
要命地是後面明朝又開始學習宋朝。
倒是清朝隱隱地恢復了漢唐的古風,鑄就了清朝前期的強大。但新時代來了……
王巨說完,大家一起看著前方。
當然,蔡挺心中也不悅。
王巨與王昭明抱怨不能說沒有道理。比如說現在。那怕延州方向派出五營官兵,這個兵力不算多吧。那麼就可以將他們集結起來,再次對西夏人發起一場衝擊。
一波波衝擊到來。早晚西夏必會崩潰。
但少了兵力,衝擊的力度不足,西夏人穩住了陣營,後果就有點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