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相聲大師馬三立> 第五十五章 到天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五章 到天津 (1 / 2)

第二日,何向東和師父收拾了一下東西,帶上鍋碗瓢盆,棉被鋪蓋就離開了這個住了兩年的農家小屋。

當門鎖上的那一刻,何向東和方文岐都注視著門許久,默默不語,兩年內點點滴滴,嬉笑怒罵都在這扇小門裡面,雖然破舊,但很美好。

擁有的時候倒不覺著有什麼,反倒嫌這嫌那的,等到分開的時候還是非常不捨的,就彷彿在身上硬生生撕扯掉一塊東西似得。

心頭壓抑的很。

何向東問:“師父,我們以後還會回來嗎?”

方文岐答道:“會的吧。”

何向東再問道:“那是什麼時候啊?”

方文岐答道:“不知道,也許是明天,也許是後天,也許……也許吧。”

兩師徒拉著大量行李,慢慢遠行,身影越來越小,最後成一點微光消散不見,而那棟小院依然破舊地堅挺在那裡,或許是在等他們回來……

或許吧……

相聲界有一句話,叫做“相聲的出處是北京,聚處是天津”,這是因為天津的地理位置、民眾生活,還有風土人情很適合相聲的發展。首先一點,天津是京畿門戶,交通發達,東靠渤海,從海上也能到達大連、煙臺、青島、上海這些海上重鎮。

在陸路也可以從我國最早的京山鐵路出關,到達東北各地,還可以沿著津浦鐵路南下,到達濟南、徐州、南京這些大城市。

交通發達,南來的北往的也就多了,各種手藝人也就來了,人員也複雜,各種藝術也都有人聽,慢慢的天津就成為曲藝之鄉。

相聲行裡面,早在光緒年間相聲前輩沈春和就和弟子來天津說相聲了,這位前輩的輩分極高,是和相聲老祖窮不怕先生同一輩的人物,原本是跟隨張三祿先生學藝,後來轉行說相聲,因為本身輩分很高就由窮不怕先生代拉為師弟,兩人也是同門,他也是相聲最初的三大門派,沈派的創始人。

在辛亥革命之後,又有大批相聲界第三代傳人到天津來賣藝,收徒傳藝香火傳承,使天津成為相聲的故鄉,當時領頭的便是那一批德字輩的老前輩。那個時候還是以撂地為主,後來進入雜耍園子說相聲也是相聲八德之一的萬人迷李德鍚先生帶的頭,那時候天津最出名的園子一個叫“四海昇平”還有一個叫“寶和軒”。

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也出現了劇場式的園子叫“燕樂昇平”“小梨園”,李德鍚先生在搭檔離開後也和相聲第四代門主張壽臣先生一起說過一段時間的相聲,也有提攜後輩的意思,所以相聲界的前輩提攜後輩的傳統古已有之,只是到後來慢慢地被人為的消滅了。

在李德鍚離開天津去往東北之後,張壽臣先生就代表了當時京津相聲界最高水平,包括其徒小蘑菇常寶堃先生也是一時之選,聲名赫赫。

就連相聲界為常寶堃先生改過輩分字號的事情都有發生,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