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劉太守在當地素有賢名,聲望極高,在殷百裡看來,也確實如此。
可他如今還有心嗎?
指望一個身處地獄的瘋子,化身救苦救難的菩薩?
別貽笑大方了!
他幹脆利落地殺人,放火,徹底解了汪徵的後顧之憂。
證據卻被他悄悄隱匿起來了。
而後他在各地輾轉,替汪徵處理一些見不得人的髒事。
他出手淩厲且做事狠辣,從不拖泥帶水,總是一擊必中,汪徵越發地倚重他了。
等他被汪徵急召回京,朝中黨派鬥爭已是十分激烈,汪徵左右支拙,這才想起將他召回。
滿腹陰謀詭計,盡是威逼利誘,他在京城貴人圈裡混的如魚得水,表面虛與委蛇,賓主盡歡。
談笑間,卻是殺人不眨眼。
他這番盡心,自然不是一心為汪徵。但汪徵被鬥倒,他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更何況,這是天降良機:收集汪徵罪證,培植己方勢力,擠進京城權力上層。
最終,宦官一黨壓過了文官。
那些鬥敗的文官,汪徵怎會輕易放過,抄家滅族,詔獄酷刑,只是平常。
殷百裡主動攬過了這項差事,且做的令汪徵大加贊賞。
經此一役,他開始在朝堂上嶄露頭角,深得聖心。
皇帝沉迷煉丹,將朝政大事全數甩給旁人,偏他做事體察入微,別出心裁,於是更得皇帝喜愛。
如此寵命優渥,風頭甚至隱隱蓋過了汪徵。
十七歲,他成為司禮監首席秉筆,離掌印之位只差一步之遙。
自他回京後,汪徵漸漸對他有所提防,再未提起淨身一事。
現下竟直接勒令他不許淨身。
想來是要留他把柄,可這正中他下懷。
無論他在外如何風光,但在汪徵面前,他總是一如既往的謙卑恭順,伏低做小。
不管是不是被拿捏住了七寸,總之,他這般忠心聽話的樣子,令汪徵很是滿意。
下一步,他想,他該是殺了汪徵的,順帶查明當年殷家之案。
殷家之案並不複雜。
當年的江南官場貪汙案,牽連甚廣,朝廷不論銀錢多寡,一律以連坐論處。
殷父不能說完全有罪,但確實牽涉其中,一切皆因他惻隱之心,包庇了同僚好友的貪汙受賄,禍及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