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換上一個說法,接下來的行軍和戰鬥過程,就是他們成立之後最佳的訓練和磨合的時期。
讓他們這麼做的理由,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當前的志司,在根據有限的情報判斷下,認為聯合郭軍的大部隊,現在正坐著卡車跑路了。
駕駛員的腳丫子都快踩到油箱裡去了,正在不顧一切的逃亡之中。
若是zy軍各部隊,追擊的速度稍微慢上一點的話,不僅是李成晚、還是聯合郭的大部隊,可是都要跑了啊。
必須有著一支強力、快速部隊,及時地打進漢*城,堵住了他們逃亡的路線才行。
於是胡彪他們這一支剛剛成立的機械化部隊,就接到了這樣一個命令。
而在胡彪這些現代人心中,因為後世所瞭解到的一些資料,甚至比起了志司都要更加的緊張和迫不及待,想要將漢*城給打下來。
因為在原本的歷史線上,因為李琦薇已經根據zy軍補給嚴重不足的缺憾,制定出了一個所謂的磁性戰術。
所以,在第三次戰役一開始的時候。
眼見著情況不妙的李琦薇,就發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命令。
比如說:聯合郭軍靠著車輪的機動性,主動地在飛機掩護下提前進行撤退,並不與zy軍死磕。
因此聯合郭軍大部的有生力量,都比較完好的儲存了下來,成功撤退到了三七線附近。
所以在第三次戰役中,被zy軍大量消滅的聯合郭軍部隊,其實都是南高麗的那些偽軍部隊。
又或者是皇家重坦克營,這一種小弟家的部隊,大兵本身的損失並不大。
還有,在聯合郭軍撤退的過程中,李琦薇下達了必須儘可能將所有帶不走的物資,全部進行銷燬的這樣一個命令。
所為的就是讓zy軍戰士,在補給上得不到任何的補充。
一旦等到zy軍戰士隨身攜帶的補給消耗一空的時候,那些完整撤退下去的大兵,則是在自身的休整完畢之後,馬上會發起反擊。
在原本的歷史線上,第四次戰役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打響的。
當時的zy軍補給相當缺乏,戰士在大戰之後相當的疲敝,根本沒有恢復過來。
為了掩護大量的本方部隊,可以成功地撤退回三八線附近;zy軍第50軍在漢江一線,進行了一場殘酷的阻擊戰。
雖然在這一次的防禦戰中,第50軍在後世很多軍迷的嘴裡,打出了‘地表最強防禦部隊’的這樣一個名號來。
但是說實話,當前身處第50軍序列的胡彪,一點都不想類似的情況繼續上演。
因為只有身處其中,才知道這種在後世被廣為傳揚的傳說,是多少zy軍戰士,豁出了性命和一切打出來的。
他們在這一個過程中,承受了一些多少無法想象的艱難。
於是在接到了志司的命令,胡連長在營部會議匆匆地佈置了一個以老帶新、邊打邊連的原則後。
就形成了獨立坦克營,連夜出動的一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