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鄭芝龍降清之後就被清軍裹挾著北上了,因此沒有來得及逼鄭彩交出魯王。
魯王因為這件事對鄭彩十分地感激和器重,現在東南一帶有點號召力的明朝宗室也就是他了,在他舉起抗清的大旗之後,對鄭彩也是十分地倚重的。
張煌言很有頭腦,特意把鄭彩提出來,就是想告訴鄭成功和鄭氏集團的家將,你們鄭家已經有人和魯王合作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你們接受魯王的封號,一起反清復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鄭成功其實是不大願意承認魯王的,事實上,直到最後他都對魯王自稱監國和隆武帝作對的事情耿耿於懷,只是因為他是明朝宗室,所以沒有為難他,把他養在了金門,讓他得了個善終,相比於其他的明朝宗室,魯王的結局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鄭成功的家將們都知道他的心思,知道他不願意擁立魯王,只是表面上不知道怎麼駁回張煌言的議論。
自古以來,領導犯難的時候,就是手下的人表現的時候。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馮錫範,這位後來的臺灣三傑一直很有政治頭腦,早就看透了鄭成功的心思,因此便站出來說道:“有道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我家國姓爺已經奉隆武帝為主,國姓也是隆武帝賜的,豈能另投他人?”
張煌言為了說服鄭成功,在來之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方拿隆武帝當藉口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心裡早就想好了說辭,便道:“國姓爺忠貞之名播於海內,天下誰人不知?
只是,隆武帝已經殉國,抗清大業還要繼續,魯王乃是大明宗室,為人仁而愛人,雄才大略,頗有中興之主的氣魄,於此國破家亡,山河傾覆之際暫時攝監國之位有何不可?待將來山河恢復之日,眾位想另立賢君,在下以為魯王也會讓賢的。”
最後那句話當然是屁話,這誰都知道,就跟有人說我改天請你吃飯一樣不靠譜。
鄭成功仍然是板著臉,沒有說話,不知道心裡在想什麼。
此時,對鄭成功十分忠心的大將甘輝又站出來,道:“張閣部此言差矣,魯王雖然貴為大明宗室,但是論血統,遠不如在西南登基的桂王,張閣部何不勸魯王取消監國稱號,我們一同奉桂王為主,東西合進,共同伐清。”
這話說得張煌言一愣,坦白說永曆皇帝的血統要比魯王近很多,是最有資格當皇帝的。
可是,他們提著腦袋跟強大的清軍打仗,除了反清復明,民族大義之外,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私心的,誰不願意做一個從龍功臣,誰不願意得一個擁立之功。
要是魯王真的成了事,那他們豈不是可以比肩姜子牙、張子房、劉伯溫等人,做一個開國元勳,中興名臣。
可是,若是桂王成了事,那跟他們有什麼關係,最多也就是給個不大不小的官職,再給點俸祿養活他們罷了。
這也不能怪他們自私,人嘛,凡有血氣,皆有爭心,誰不願意名留青史,誰又甘心埋沒在茫茫人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