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這些作物已經傳到明朝了,魯王朱以海就很喜歡吃番薯,還被人戲稱為番薯王爺,只不過,由於歷史見識的問題,這些東西還沒有被普及,一直到了清朝才普及,成就了清朝人口的暴漲。
鄭襲自然是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的,只要把這些作物全都安排好,那憑藉著這個島的面積,養活這麼人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番薯和土豆的生存能力太強了,根本不需要平原和良田,在山上就可以瘋狂的生長,價值就是古代解決口糧問題的不二選擇。
在來南日島之前,鄭襲就已經搞到了這些糧食的種子,現在見水井問題被解決之後,便帶著幾個親兵去勘察土地。
南日島的可耕面積大概有六千畝,如果只是種水稻的話,是養活不了這麼多人的。
所以,必須在山地等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種植上番薯和土豆,增加島上的口糧,這樣才能養活起更多的人。
當然,無論是鄭襲的能力有多強,他畢竟搞不出來蒸汽機、機關槍之類的火器出來,他所掌握的科技只能領先這個時代一點點,還無法做到平推滿清的地步。
所以,要想發展反清復明的大業,光靠一個小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得佔據更多的土地,增加自己實際控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才行。
因此,在站穩腳跟之後,鄭襲要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擴張,必須得佔據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才能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實力,在將來與滿清周旋。
而擴張的第一個目標,鄭襲便放在了南日島北邊的平潭島,平潭島的面積是南日島的近六倍,人口也是它的將近十倍,關鍵是距離南日島非常近,是他擴張的第一個選擇。
但是,平潭島也有它的劣勢,那就是他距離大陸太近,距離福建的省會福州才128公里。
而且,平潭有清軍的重兵把守,不太容易攻取,若是想打平潭,自己的實力必須得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行。
不管怎麼樣,鄭襲知道,自己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站穩腳跟,努力發展實力,沒有實力,有再大的宏偉目標都是空想。
鄭襲帶著眾人將海島周圍的土地勘察了一遍,發現這裡有不少地都是荒蕪的,應該是之前的主人覺得這些地不適合種植水稻,所以就懶得開發。
這些平常人眼中的廢棄土地,在鄭襲眼裡就是一塊塊寶地,鄭襲指了指這些荒地,然後對跟著自己身後的孫斌說道:“孫猴子,你馬上組織人手把這些地都給我開墾出來,然後把我帶來的那些番薯和土豆的種子都給我種下去,這些東西,能解決咱們一大部分人的口糧。”
此時明朝南部沿海已經有番薯和土豆傳過來了,孫斌也吃過這些東西,坦白說,由於之前沒有吃過,第一次吃的時候還是覺得很好吃的。
但是,聽到鄭襲想要把他們當成主糧之後,孫斌還是有點不敢相信,道:“公子,這些東西也就打個牙祭,還能當飯吃?”
鄭襲看了他一眼,心裡一陣鄙夷,但是臉上還是掛著一副和藹可親的表情,道:“老孫,你不懂,平日裡你可以拿這些東西打牙祭,但是真要是有了饑荒,或者是有了緊急地戰事,這些東西就是救命的口糧。”
來自後世的鄭襲自然是知道抗美援朝的那段歷史的,在那段極其艱難的歲月裡,志願軍戰士們就是拿著烤土豆當口糧,堅持著和敵人作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