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四合院:我是杜守義> 第三零七章 亞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零七章 亞聖 (3 / 3)

是風骨,不是人品。

我們現在理解‘聖’要做盡好事,人格完美。其實也不是那麼回事。歷史上對‘聖’的道德要求反而比普通人更寬容一點,不用做好事,只要不大逆就行。

也就是說小毛病再多沒關係,大節大義上不能虧輸。王羲之的為人瑕疵就不少,但照樣是‘書聖’。你讓他造個反、謀個逆、事個賊看看?

在中國書法史上,其實‘書聖’並不少。

葛洪、張芝、皇象、鍾繇、索靖、王志、歐陽詢等等都做過‘書聖’。這些都是後人尊稱,有書可查的。

但歷史如大浪淘沙,一兩千年後,如今公認的書聖只有一位王羲之了。

有意思的是,‘粉絲們’都想自己的‘偶像’做第一,‘亞聖’反而人不多。書史上只有三個人曾被公認過‘亞聖’,都是對位王羲之而言的。他們是張芝,王獻之和顏真卿。

張芝其實很牛很牛。王羲之說他自己的字和鍾繇相比是‘抗行’,就是比肩。但和張芝比起來是‘雁行’,只能跟在他後面。

就因為張芝這麼牛叉,所以後人讓他專職做‘草聖’去了。否則他和王羲之沒法論。

王獻之不用說了,‘聖二代’,一直和他父親一起並稱‘二王’。

這位的為人也是‘嘖嘖嘖’,但他這個‘亞聖’卻是實至名歸的。到了宋朝,五張王羲之的字換一張王獻之的,可見當時他的字比老爹更受歡迎。

最後一位是顏真卿,他的封聖之路就有些‘崎嶇’了。

顏真卿為何能成為‘亞聖’?他是唐楷開創者?不是,唐楷開創者是歐陽詢。

那麼是顏真卿的字寫得太好了?也不是。恰恰相反,顏真卿的書法在唐朝並不受重視,唐朝對他的評價介乎於一二流書法家之間,也許還要低一些。

唐末竇臮(ji)寫過一本《述書賦》,羅列了從周朝開始到唐朝的一共二百七十餘位書法家,同期的徐浩、蔡有鄰等等都在其列,卻沒有顏真卿。

顏真卿生於七零九年,竇臮死於七五九年,兩人同朝為官,也都曾師從張旭學字。

所以你說他們人生未曾交集,竇臮根本不認識顏真卿?這說不過去。只能說顏真卿在當時確實書名不顯。

唐末的各種筆論、書論、名家品評中都很少提及顏真卿。宋太宗年間《淳化閣帖》中也沒有收錄顏真卿的字。

顏真卿其實對自己的字也不是很滿意,晚年他曾哀嘆,自己這一生忙於做官了,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練字,耽擱了。

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他成了王羲之以外的另一個筆法體系的代表。

日後書壇有兩大流派,追根溯源則是:以隸書筆法演化下來的‘方筆’,和以纂籀筆法演化的‘圓筆’。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而後者代表人物就是顏真卿。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到了宋朝,由韓琦開始,歐陽修、范仲淹、蔡襄、蘇軾、米芾等等宋大家高度推崇顏真卿。

蘇東坡曾說過: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他對顏真卿的評價已經和詩聖、文聖、畫聖比肩了。顏真卿日後被尊為‘亞聖’,也是由這段話引發的。

顏真卿的字至宋才開始‘顯聖’,但人格魅力卻超乎其前。他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忠臣,而且一門忠烈。

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有一句:“為顏常山舌”。說的就是他堂兄顏杲卿的事蹟。安史之亂時,六十五歲的顏杲卿攜子守常山。城破被俘後,寧死不屈,大罵叛賊史思明,最後被鉤舌而死。

顏真卿讓族內子侄去尋找屍骨,最後只找到了顏杲卿的一隻腳和其子顏季明的一片頭骨。悲慟之餘,顏真卿寫下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二十八年之後,顏真卿同樣‘威武不能屈’,死於叛亂節度使李希烈之手。

論書法、論風骨,稱顏真卿為亞聖都是無可挑剔的。種花書法有兩座難以企及的高峰,一座是王羲之,一座就是他。

當然,這只是網文胡言,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