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四合院:我是杜守義> 第三一二章 三階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一二章 三階段 (3 / 3)

《人畫》和書法界淵源頗深,日後書協的第三第四屆主席,此時都在《人畫》做美術編輯。

說到書協要扯些題外話了,而且可能要扯遠一點。

六十年代有書協嗎?沒有。六十年代的書法家歸美協和文聯管理,沒有獨立組織。直到一九八一年‘書協’才正式成立。

為什麼書協成立得這麼晚?其實前文說過,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係。

啟功先生曾說過:稱我為書法家不如稱我為詩人或文人,從古至今沒有人自稱書法家的,書法只是文人眾多技能中的一種。

這段話很具有代表性。因為自有文字以來,沒有一個書法家是僅僅靠寫字生存的,王羲之、米芾、蘇軾這些大家都是士大夫文人,不是單單隻寫寫字而已。

書家不是畫家,即使後來有人靠賣字為生,那他一定有個另外的正經職業,而且必定是文化圈中人。

吳玉如先生說得更直白;書法是文人之中的凋蟲小技,不值得炫耀。

也許受到種花‘文人情結’的影響吧,我們和RB在對書法的重視程度上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本就因為價值觀不同,無需諱言。

不說RB書院何時成立,種花十五億人,有幾個練書法的?千分之二三有嗎?說點商業小軼聞吧。曾有一度,種花宣紙的國內銷售量不及出口RB的五分之一,很能說明問題了。

日本的書法是由遣唐使帶回去的,在漢字書法上一直講求師法晉唐。一開始兩家書風很接近,你看日本‘三筆’的很多字,要是不說還以為他們是漢人寫的呢。

但也許因為沒有篆隸基礎吧,走著走著他們和我們的路子就不太一樣了。他們把自己的書法風格稱為‘和樣’,而把我們的稱為‘唐樣’。

就拿草書為例。到了近現代,RB的草書逐漸成了一種‘線條藝術’。說實話,有些欣賞不來。

你說它不是漢字書法吧?它確實是,細琢磨也挺有味道。但感覺總有些古怪,看著不是那麼個意思。

從五六十年代開始,RB書法界提出了一種論調:中國書法不行了,現代的書法在RB。

為此,七二年時《人日》進行過一次選拔,選出幾位當代書法大家作品作為回應。也作為RB書院訪華前的預熱。

前文提到過的林散之先生,就是在這次選拔中脫穎而出。他的作品被登載在《人日》頭版頭條位置,而郭沫若的作品在二版。

報紙如願到了RB,林先生也獲得了‘當代草聖’的稱號。這不是我們自吹自擂,是RB書法界首先這麼叫開得。

正因為有了類似的一系列事件,七九年剛剛撥亂反正不久,建立書協就立刻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而且迅速獲得透過。經過一年多籌備,八一年,書協正式成立了。

如果拉遠了看,這件事是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的。幾千年以來,種花書法脫離了‘文人末技’的身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獨立地位,而‘書法家’也成為了一門獨立‘職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