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筆墨附著武裝色,是不是他就可以做到入木三分了?!
入木三分這典故講的是王羲之的一段軼事。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木匠在雕刻這塊木板時,發現墨跡竟深深地滲透進了木頭。唐人張懷瓘寫下這段故事,以此來形容王羲之筆力之剛勁。
張懷瓘肯定沒學過物理化學,他不懂原子分子,也不懂滲透。這段故事以現代眼光來看,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絕無可能。王羲之會內力?能反科學?
王羲之不能可杜守義能啊?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反科學。有了透明武裝色,他是不是能把神話變成現實呢?
......
這是個十分神奇的夜晚。閆解成的現實入了夢,而杜守義讓一千多年以來,多少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在天邊剛剛開始透亮時,他已經做到了入木三分!墨跡滲入木頭表面足足有三毫米!這就是書法美學中至關重要的元素:‘力’!
杜守義徹夜未睡,他的收穫還遠不止這些。
自從入了‘大師級’後,杜守義一直感到自己的指力腕力已經綽綽有餘了,但筆力就是差了那麼一點火候,腦中有些東西想抓卻抓不到。直到這一晚他才知道了問題出在哪裡。
附著武裝色之後,他已經無法像平時那般隨性的運筆了,筆畫間藏頭護尾,蠶頭燕尾的筆法特徵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字在氣勢上也多了一分凝重。
兩個帶著驚歎號的大字陡然出現在他腦海中,“隸書!”!
隸書出現在秦末,他擺脫了小篆‘純象形’的桎梏,把漢字引入到‘書法’領域。
從傳承關係上來講:它是小篆的兒子,楷書的爸爸。這麼說夠直白了吧?
隸書不但是楷書的爸爸,也同時是行書和章草的爸爸。
行、楷和章草都誕生於隸書,是同胞三手足,彼此沒有多大傳承關係。
而現在我們所寫的草書被稱為‘今草’。它不是出自行書,是由章草演變而來。
‘隸’解釋為附從,輔佐。隸書是為輔佐篆書而生的。秦末開始流行隸書,經歷了兩漢,一直到兩晉。
兩晉是書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書法形成規則後,隸書逐漸‘功成身退’,楷行草這些更易書寫,更符合人們審美的新書體逐漸進入主流。
這時期堪比書法界的‘工業革命’。從‘晉唐’開始,正式拉開了中國書法大時代的序幕。
書聖王羲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成長的:隸書老而未退,行草初誕新生。可想而知,他的筆意中怎麼可能沒有隸書的影子?那些珍貴的‘王羲之筆意’的源頭就是藏頭護尾,充滿力量之美的‘隸’!
所謂‘筆意’,它的外在表現可以簡單理解為:筆法、結構、章法。
關於結構,杜守義已經有了一次頓悟,並且找到了小篆的學習方向。
經過今晚,他又找到了‘力’。在筆法上的領悟不下於一次小‘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