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臨的只是王羲之的唐摹本,可沒那麼多真跡可以日夜研究的...
一月十一號禮拜一。
一上班杜守義就給老杜去了個電話,想定一下取字的時間。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後,老杜親自登門了...到了下午快下班的時候,那三幅《洛神賦》出現在了大領導的辦公室。
“有意思,有意思...”
大領導看著頻頻點頭。
老杜指著‘幼稚版’笑道:“小杜提議讓傅老給這幅字題個跋,就說這是王羲之沒結婚前的筆法,男人沒結婚前就是不成熟。”
領導呵呵笑道:“瞎胡鬧...”
又看了一會兒他說道:“年少慕華文。王羲之要是寫《洛神賦》倒確實應該年紀不大,該有這股隸意。世說新語和晉書不是都說王羲之擅草隸嘛?這樣考慮得很周到,顯得我們很有誠意。
這樣吧。請管老題個跋,點一下情況,至於結婚這話就不要提了。”說完他忍不住又笑了...
這一切杜守義都不知道。他也沒想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話日後會‘禍禍’到RB書法界。
在種花家‘蘭亭論辯’的時候,RB書壇也沒閒著。各路書家、各個流派對兩幅《洛神賦》進行了激烈討論。
焦點就是,‘年青版’《洛神賦》是不是真如題跋裡所言,還原了王羲之早期的書法面貌?
這也讓RB書壇那股剛剛泛起的‘種花書法沒落論’頓時聲音小了不少。沒辦法,兩張《洛神賦》就像正反手兩記耳光。不論是對王羲之的繼承還是研究,種花家都遠遠走在前頭了。
當RB書壇對《洛神賦》帖的討論日漸深入之時,杜守義手書《蘭亭序》的公開再一次引發熱議。
一位RB現代大書法家,發表了一篇對《蘭亭序》和《洛神賦》的觀後感。
在長篇精彩的分析和點評過後,他在文章結尾這樣寫道:“......純正的大王法則,無一筆不自然,無一字不痛快。這不是現代凡人能夠做到的。作為一名立志獻身書道的人,請允許我尊稱他為:亞聖大人。”
這句話其實有些語焉不詳。RB有‘三筆三跡’,那是他們自己的‘書聖’。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也是他們公認的。
那位大書法家所說的‘亞聖’究竟從何算起?是居於王羲之之下,還是三筆三跡之下?
就如羅生門一般,這個問題沒有人再追問。但自此開始,‘亞聖sama’漸漸成了杜守義的專用尊稱。
很意外,不久後,連RB書院這個‘官方機構’也從善如流地改了口,對此完全沒有反對。
第一名,打破頭;第二名,沒人爭。一切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題外話------
感謝書友‘有個夢想不能實現’,書友尾號‘535593’,書友‘庫魯就’打賞,大家太破費了,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