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78年的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了第一臺計算機“埃尼阿克”,開啟了第三次工業歌命。
又過了77年之後的2023年,微軟發明了GPT,不知道算不算是開啟第四次工業歌命。但就算不算,多給它三年湊個80年整,到2026年前後,人工智慧技術大機率會進步出一個工業歌命級別的質變拐點。
哪個文明能搶到那個質變的工業歌命拐點,就能決定人類下一個80年,由哪個文明來做地球球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上紐科門蒸汽機發明,到瓦特改良蒸汽機,都隔了82年之久,紐科門那次倒是能算“第零次工業歌命”了。
而朱樹人此刻經過縝密的觀察,也看出一些門道了,他發現,羅伯特.胡克按他前些年提出的要求、造出來的這玩意兒,雖然不能說就是紐科門蒸汽機,但也具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共性。反正絕對是不能算作瓦特式蒸汽機的。
如此一算,歷史上的紐科門蒸汽機1705年誕生,現在的胡克蒸汽機提前到1677年,其實也就提前了28年而已,完全不算多。
考慮到大明的工業基礎在材料學方面有了那麼多進步,還做了那麼多設計標準化方面的打基礎工作,還給了胡克充足的資源,以舉國體制讓他研發了四五年,提前這28年非常合理。
畢竟平行時空的紐科門可沒那麼多資源,人家都是花自己的錢研究的。如今的胡克,花的可是大明內務府的錢,那財力物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可說是天壤之別。
而朱樹人之所以判斷出胡克蒸汽機更接近紐科門而非瓦特,是因為他發現了胡克這個機器,並不存在瓦特蒸汽機的一個重要特徵——它並沒有蒸汽冷凝回收裝置。
而恰恰是這個裝置,代表了瓦特優於此前蒸汽機的決定性差異,讓瓦特的蒸汽機至少比紐科門熱效率提高了三四倍之多。
這玩意兒用術語說,外行人不一定聽得懂,但舉個通俗的例子,一句話就能聽懂——
紐科門和更早的蒸汽動力裝置,有一個極大的浪費,那就是他們都得把水從常溫燒到一百攝氏度,然後沸騰形成蒸汽壓力,把蒸汽壓力噴出去做功。
而這些蒸汽只做了一次功之後,一旦氣壓下降、失去了動力,也就直接排放到外部空氣中了。那些蒸汽在失去壓力後,重新冷凝成水,這時其實仍然有大約80度到90度的水溫,雖然沒開,但也算是很熱的水。
而這些水直接就排到空氣中浪費掉,重新又從20多度的室溫涼水開始燒水、再燒開、再做功、再排掉……那熱量的浪費就非常巨大。
因為這就相當於把水從20度燒到90度的這70度溫差的熱能,都被浪費掉了。最後做功的,只是90度到110度那一段溫差的能量。
而瓦特的蒸汽機,一個重要思路就是“把做功後稍稍冷卻、失去動力重新液化的冷凝水,透過冷凝銅管重新收集,迴圈送回鍋爐再燒一次,反覆沸騰”。
這些水被收回來時,依然保持在至少80多度到90度的高溫,畢竟是剛剛從蒸汽變回液態的水。而再把90度的水回爐燒開繼續做功,那效率就比從20度開始燒水效率高得多了。
紐科門蒸汽機每做一次功,都要把涼水從20度燒到110度以上的水蒸氣,而瓦特蒸汽機只要從90度的回收熱水開始燒。
一下子節省了多燒70度溫差的熱能,那燃料做功的熱效率可不就陡然提升了三五倍麼?
前者是“爆炒肉”,後者是“回鍋肉”。
朱樹人其實也完全不懂怎麼造機器,怎麼實現這個目標。但他好歹熟讀歷史,知道這裡面的節能邏輯、進步方向。
所以,他也就可以直接很光棍地扮演那個只動嘴的角色。
他反覆觀察了許久,醞釀著措辭,終於對胡克開口點撥、下達新的命令:
“你這些水,燒開了之後變成蒸汽噴進氣缸,推一次活塞做完功,能量下降就降溫成水霧了,然後從廢氣排氣口直接噴出去。
但這些‘水霧’哪怕已經低於100度,但至少80多度還是有的吧?總比你冷水鍋爐裡待煮的20多度室溫水熱得多。
你就不能想想辦法,在廢氣排氣口弄個蒐集裝置,把這些至少80多度的‘水霧’重新蒐集回來,灌回鍋爐裡繼續燒?那不比你從頭開始燒冷水省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