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出現的當天,李清閒的請罪書經由夜衛,遞交內閣。
書中字字泣血,句句悲絕。
上面寫的明明白白,岡鋒之子李清閒,一生清白,但怎奈被奸人所害,步步緊逼,為圖自保,爭一線生機,才出此下策。
李清閒甚至想不明白,自己一個老老實實的文修之子、無權無勢的夜衛小兵,何至於被逼迫到流亡大河都被人算計?
何德何能被十萬妖軍圍殺?
最後,李清閒宣告,泰谷城的每一個人、每一根針、每一條線,都是齊國的,都是皇上的,只要皇上想取,李清閒當叩謝皇恩,連帶身上官服,一併交還。
只希望,看在李家滿門忠烈,洗刷此身冤屈。
這封請罪書很快傳遍天下。
許多人還納悶,怎麼上面還沒等出手呢,你李清閒就主動交權了?
朝堂大員們則搖搖頭,當年岡鋒但凡有李清閒一點的不要臉,也不至於當庭撞柱。
是,這是李清閒的認罪書,是願意交權,可問題是,朝廷拿什麼去收?
十幾萬全部修煉李清閒功法的大軍,誰能指揮得了?
萬一鬧出點亂子,讓泰谷城被奪,這個責任誰擔?
哪怕想擔責任都是最好的結果,最壞的結果是被亂軍殺死,然後栽贓給妖族。
加上那本《恭聽聖解筆記》和祥瑞出泰谷,三件事連一起,那李清閒的意圖就很明顯了。
李清閒忠心耿耿,是害人的奸臣逼他到這種地步,他並不想擁兵自重,他只是在自保。
至於真假,天知道。
不管怎麼樣,李清閒的態度表現出來了,這比什麼都重要。
對朝廷來說,多一個李清閒不多,少一個李清閒不少,各地不服王化的太多。
當場各位大員,一品二品的都算上,有幾個心向皇室的?
只有一個李清閒大張旗鼓表忠心。
這就足夠了。
朝廷把李清閒逼成那個樣子,孤軍抗妖,還要怎麼樣!
怪不得小道訊息傳出,那本《恭聽聖解筆記》一出,太寧帝嘆息一聲,稱讚道:“此心之忠,不遜其父。”
果不其然,請罪書發出的第二天,太寧帝下旨賞賜李清閒,認可李清閒的忠心,進行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