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穆公稱霸西戎,孝公變法才真正崛起的國家。歷經數代君王,本應該君臨天下的國家。
在他第一次推演之中,他就是第一起來反秦的人物。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依然振奮人心,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秦國未來能夠取代齊國統一天下的國家。陳勝勐然心中一凜。始皇帝。
為什麼是始皇帝?聖皇、始皇。陳勝終覺得這兩個稱號有其他的意思。
只是想這些,陳勝並沒有得到有用的結論。他隱約有個想法,但是卻不敢深思,深怕引起一些人的警覺。
別看這世間聖者那麼多,好像不值錢的大白菜。但是這可是從宗周末年開始積累至今的。
這是天下間最亂的幾百年,百家爭鳴,聖者輩出。聖者每一位都是驚天動地的存在。
每一位都有不可思議的威能。陳勝雖然與兵家聖者對戰過,但是那也只是對方的一絲意志。
真正的聖者那是能夠一人毀滅昔年一個國家的存在。稍微對聖者有些惡意,冥冥之中聖者都有感應。
陳勝不在思考出題人的用意,從題目本身出手。這題目說的就是君權至高無上。
君權在春秋時代已經淪落到最卑微的時候。所以孔子著作春秋,亂臣賊子懼。
而在戰國時代,隨著法家的崛起,君權從新開始加強。尤其是魏國開始變法之後,戰國七雄之中其他各國紛紛變法,君權再次得到加強。
而聖皇定天下於一,這一點在齊國統一天下之後,君權再次得到加強。
聖皇的神聖是透過一場場滅國之戰樹立起來的。煌煌君威,如同大日。
正如尚書所言,天子做民父母,為天下王。肯定這一想法,肯定是不會偏題,但是想要寫出雜家的想法就很難,最後說不得就會淪落塵埃之中。
這一山,想要拿高分,只有出奇招。出奇制勝。那麼奇在何處?陳勝思量著已經想到了呂氏春秋之中的一句話。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呂氏春秋既無限拔高君權,也限制君權,矛盾不少。
中心思想無非就是希望定於一位絕對的聖王,但是又考慮到未來未必人人都是聖王,所以要有所限制。
這一點上做的就與法家有一些相似。法家的想法是既然聖王不是人人都能做,那麼我們就拉低下限,只要王者是一個尋常人也行,自有法家幫他治理天下。
不得不說,法家在這一點上還是有可取性,遠遠超過儒家的道德治國的憲法。
其實法家從根本來說就是荀子人性本惡發展到極致的產物。法就是一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人內心的黑暗。
而這些黑暗只有強大,嚴酷的刑罰才能鎮壓。陳勝思索間靈光一動。其實雜家在這一方面也是很矛盾的。
雜家是諸子思想的結合,既然法家和儒家都要融會貫通,那麼必然要涉及這兩方面。
陳勝的想法是與呂不韋的思想有些想通。那就將帝王威嚴無限拔高,丞相的權柄也拔高。
帝王高坐九重天,丞相宰執天下,調和陰陽。只是這一思想必然會受到君王的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