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勝看來出這個題目的人就是白痴。
這樣的考題毫無意義。
現實歸於現實,理想歸於理想。
這天下終究是法家的半個理想世界,而不是諸子百家的理想世界。
這世間的大部分人終究是不會向那麼多的。
除非真的有一天。
理想照進現實。
整個人間成為一個學派的理想國,那時候才會有人將屁股徹底做到學派那裡,將王權壓制。
只是,怎麼可能。
一瞬間陳勝就思量了很多,隨即他就看到躊躇的申依然開始書寫了。
對於申這個對手,陳勝還是有些想法的。
只是等過了這關再說。
這可是重要的一關。
陳勝想了想,開始在心中打腹稿。
他書寫向來一氣呵成。
一會之後,陳勝就開始動筆了。
《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人不出,則農用乏…
陳勝引用易經的文章開始寫起,從第三個開始與題目開始爭論。
會通變化,使民眾不會疲倦,工匠不生產,就會缺乏農具。
他將整個天下比作一個完整的圓,每一個行業都是這裡面的一個點,無數的點,匯聚成圓。
迴圈往復,週而復始,流通才是整個世界的關鍵。
這裡面其實也用到了計然學派的商業理論。
計然學派的理論脫胎管子的理論。其中也是蘊含著無窮大道。
陳勝從此出發,切入點卻是整個齊國的關鍵命脈。
戰爭的根本還是錢,只要齊國的根本不亂,這樣的戰鬥齊國打的起。
商君相秦,內立法度,嚴刑罰,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善,蓄積有餘,是以征伐敵國……
這一段是以秦國的制度舉例,舉出鹽鐵製度的好處。
陳勝心中有了腹稿,下筆如有神。
有一種,妙筆生花的感覺。
他頭頂的才氣又開始增加,頭頂之上凝聚的才氣之花,漸漸出現原本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