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大學報到入學,他就急不可待地寫給了範曉冬的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寫到,“尊敬的範曉冬同學,自那日同學聚會,有幸見到你的尊容,印象很深,希望從此以後,我們保持長期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他覺得第一封信,不能讓對方看出自己的真實意圖,應該細水長流,用娓娓道來的平常語,比較得體,可以根據對方的回信快慢、回信內容再考慮下一步的計劃。
信發出後,孫超華整日計算著時間,心裡想,市內通訊一般三天就收到了,對方收到信後,考慮一天回信,自己應該在第七日左右收到回信。
他如坐針氈,茶飯不思,焦急地等待結果……
範曉冬收到信後,很意外,兩年多了,在上學時不怎麼有印象的孫超華突然來信。
而欣慰的是昔日的同學,考上了大學,日後可以跟他交流,瞭解企業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為自己日後參加自學考試,選報專業提供參考。
她第二天就給孫超華及時回了信,內容大致意思,對孫超華能記得她這個同學表達感謝,也希望保持交流,從孫超華那裡得到關於專業課程內容更多的資訊。
孫超華見範曉冬,回信很及時,有願意繼續保持交流的意願,心裡好高興,他認為他的第一步機會有了效果,便大膽地開始實施第二步的計劃。
他在第二封信中,大篇幅的介紹了自己所學專業的優越性,未來在企業中的作用,自己日後事業的走向將是企業的廠長。
範曉冬看了,說他是大學生,是社會上大家都很羨慕的時代寵兒,希望他的夢想成真,還特意鼓勵他一番,“農村出來,考上大學的孩子本身就不容易,你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鳳毛麟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更是難能可貴了。”
孫超華看到範曉冬的回信,誤以為她對自己有了好感,便問她的工作情況怎麼樣?範曉冬是這樣回覆,“每天兩點一線的簡單而枯燥的生活,機械地重複著同樣的一種手工作業,有時感到無聊和無望,不像那些整日坐辦公室的,過著慢慢悠悠自在的日子。”
“像你這樣一個貌美如花的人,幹著這樣粗糙的工種實在可惜,難怪別人有歧視的態度,是可以想象的,這也沒有辦法的事,不過事在人為嘛。”
孫超華本想讓範曉冬意識到,自己目前身份,與他的差距,抬高自己,讓她增加對自己好感。
誰知,範曉冬對孫超華在信中,提到的歧視很敏感,她對孫超華回信,“我承認我現在的情況比你差,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工人階層雖辛苦,但我們不自卑,我們有我們的追求和嚮往。”
看著範曉冬的來信,孫超華深感自己弄巧成拙了,趕緊回信,“我說的是當下一些人的偏見,和不正確看法,拿來和你探討,並不是我的想法,我對工人階級還是有深厚的情感,我本來就是未來的一份子嘛。”
“那是我誤解你了,謝謝你對我們的理解,”範曉冬看到孫超華回信的解釋,還專門回信向他表示歉意。
這樣你來我往,孫、範二人保持了半年的通訊往來,而且每次孫超華寫信之後,她都及時回信。
孫超華以為鋪墊工作已經完成,該是對範曉冬表達心思的時候了,他深思熟慮,設計了幾種表達方式,都被自己無情的“槍斃”了。
最終,他選擇了直接、承諾的表白方式,“曉東,請允許我這樣冒昧的稱呼,其實我早就在心裡這樣認為了。半年多的書信往來,我覺得你不但人長得漂亮,為人處世也很謹慎,處在工作最下層,卻不自卑,也有上進之心。我覺得我們聊得很開心,我希望我能成為唯一的男朋友,與你攜手共進。我向你承諾,我們結合以後,十年之內,我們會工作的很愉快,生活過得很開心,你也不會是目前這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