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話和今天我們去楊工場長那裡,聚會有何關聯?”老鄭不明白,超華把兩個不相關的事扯到一起,是想表達什麼?
“你看,今天我們去楊場長那裡,第一次碰到老潘,老潘就很熱情,你知道為什麼?”孫超華問老鄭。
“還不是我們跟楊場長也認識。”老鄭不假思索就回答。
“那如果我們在工作場面或者在路上邂逅,一般的人物有意介紹我們給老潘,會怎麼樣?”
“禮貌地打個招呼就不錯了。”老鄭根據自己以往經驗,推測出大致結論。
“所以,我們以後在職場上混,平時不但要勤奮努力,做事要像袖中之錐,鋒芒畢露,要引人注意,覺得我們是有一技之長的,但在職場之外還要看方向,與比自己層級高的人,多接觸,多交流思想。”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們身在職場,既要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準方向。”老鄭這回理解了超華的意思。
“可問題是要打入他們的圈子,是很難的,你想想,現在的人都是眼睛朝上,誰願意和比自己職務低的人員真心交朋友?”
“你這點說到了問題的要害了,但我們可以走迂迴的路數,這點你做得夠好了。”
老鄭聽到孫超華又無言無故評價自己,不明白其中緣故,就問孫超華,怎麼開始表揚自己。
孫超華笑而不語,弄得老鄭更是不解其意,“跟你們這些文化人說話就是費勁,老是喜歡說半句,留半句,不痛不癢,急死人了。”
“老哥哥,如果剛才我誇你,那麼現在要說些你不中聽的話了,說得不對,你完全不要在意,就當像颳了一場風,從左耳進去,馬上又從右耳出去了。”
“你說吧,我很喜歡直率,即使刺耳,我也願意聽。”
“你這個人什麼都好,待人豪爽,有時還是為了朋友,願意兩肋插刀,拔刀相助……”
“這有啥不好,為人就要厚道嘛。”
“我不反對你做人的底線,只是提醒你,不是所有人都會心懷感恩之情,對你幫助的付出都會對等回報的。”
“那你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既然你幫助了人,就不要等著別人一定回報你,如果希望很大,失望就越大。”孫超華怕沒有解釋明白,接著說道,“就像我們常常來楊場長這裡喝酒聊天,大家在這裡能無拘無束交流,除了脾氣、經歷上的類似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多一位朋友多一條出路,當然這種朋友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它能在關鍵時候,給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意外驚喜,退一步來說,職務再高,也需要有人相輔佐。”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讓我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留有餘地,跟領導一樣,也需要有備選的路徑。”
“但別指望在兩個非常對立的競爭中,明顯地站隊,讓自己出師不道身以亡了。”
“如果我去了新廠,崔工場長還代管著人事總務課,我到底該如何面對?”
“我不是已經提醒了你嗎?你要小心應付你的直接上司,那才是問題的關鍵,現在的職務還處於底層管理,如果你步入中高層,那你就會直接面對了。”
“那你在兩個工場長之間,傾向那一位?”
“從情感上來說,我當然是老楊工場長了,他與我有知遇之恩,我應該選擇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