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們,請大家冷靜,保持克制,不要激動,不要跟風,儘快回到工作崗位上班,有什麼要求,可以跟工廠人事行政部門對話,協商解決,不要採取這種極端不明智的停工做法。”
一夜之間,事先沒有任何先兆、既沒有串聯,也沒有事先集會,就發生了意外的事件。
第二天早上,八點上班之後,孫超華上班後,看到的只是幾個,三圈以上的管理人員,其他員工全部缺席。
他正在納悶,今天員工怎麼了?難道都睡過頭了嗎?
再看看程英豪一家的情況,跟自己竟然如出一轍,沒有什麼異同之處。
他感到不妙,急忙打電話,詢問其他部門的情況。
孫超華認為自己最熟悉是陶景堯,不妨打聽他那裡是什麼情況?
接通連線,詢問二部一課的情況,只聽到對方,用很低嗓音,告訴他,出事了,員工集體罷工了。
孫超華頓時感到駭然,有點慌忙手亂,正在思考因何緣故?
老潘急忙從內間出來,小聲告訴他,員工集體罷工了,現在工廠讓上班的管理人員,在車間留守待命,等待工廠下一步安排。
儘管工廠廣播,每隔一個小時,重複著讓員工,儘快復工的通知,但依然沒有什麼效果,沒有人回應,更沒有人積極的響應。
三天過去了,除了按時就餐以外,吃過飯之後,員工就馬上回到宿舍去了,就好像事先商量好的,步調非常一致,配合的非常默契。
一切看似偶然,但絕非突然,員工選在這個時間點罷工,一定是看中了企業的軟肋,在對企業失望之下,集體採取了沉默的抗拒,絕非心血來潮……
聯想到前年升職以後,多種矛盾持續發酵,日積月累之後,得不到妥善解決,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在沉默中爆發了出來……
回顧停工之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就不難看出這場集體罷工事件,反射出的種種矛盾:
年前員工升職加薪,在涉及兩名以下員工,切身利益方面,日方對南部過度放縱,引發員工情感不滿,事後日方未能引起足夠的警惕,及時給予妥善處理解決。
年後生產恢復,訂單持續增加,從香港回來的南部,工作風格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在車間看到不順心的員工,隨意指責,搞得車間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已經犯了眾怒。
其他外資企業,在市場經濟復甦情況下,都不同程度,提高了員工的基本薪資、提高了加班支付標準,而本企業對員工的建議熟視無睹,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讓員工感到失望。
對於美國轟炸中國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的行為,正當大家群情激昂,譴責聲討之際,南部私下對翻譯發表評論,“我欣賞美國人的做法,更喜歡中國的女人。”
員工聽了,憤恨至極,向日方高層要求南部道歉,日方採取了緘默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