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帶走超華到學校住,解決了燃眉之急,又得到孃家送來的一口袋麥子,孫老萬夫婦振作起來,兩口子商定,不再為分家不公,而萎靡不振,應該趁著孩子還小,他們年輕,多為孩子幹些實事。
“既然二弟讓超華到學校住,那咱就把娃供給成有出息的人。”兩口意見一致,要把超華培養成才。
超華所在的學校,它的名字叫新莊學校,初建是為小學,到今天已有六十年的歷史,據二弟(也就是超華二叔)講,是由五間大廟改建而成,那是隻開設小學前三個年級,二弟的啟蒙教育就在這裡。
解放以後,學校擴建成初中,七五年、七六年還承擔了兩屆的戴帽子高中教學。
學校有約500名學生,公辦教師大約6個,民辦佔多數,大約有12名,承擔了附近五個村莊的孩子們教學任務。
二弟平時住校,週末在家住一晚,辦公室有張桌子,一個小炕,雖然小點,但也能讓孫超華有個睡覺的地方。
不知不覺,孫老萬靠生產隊分的紅薯粉條,拉到五十里以外的河北換成玉米,支撐著一家六口人生活,分家所得的小麥捨不得吃,留著建房子招待幫忙的鄉黨。
生活雖然艱辛,但卻無兄弟矛盾煩心,孫老萬特別不願看到,三弟那陰陽怪氣的嘴臉。
兩年以後,也就是一九七四年,孫老萬申請了一院樁基,儘管寬只有兩丈七尺,俗稱小三間,且是生產隊過去的沃糞池坑,要把它建成可以建房的莊地,並非是容易的事。
在鄉黨親戚的幫忙下,用30輛的人力架子車,經過半個多月拉土添土,才做好樁基,儘管樁基比隔壁低兩尺,但畢竟做出了一個像樣的院子。
岳父帶著一群匠人,給備好了木料,建起了三間一邊倒的土坯房子,裡邊有兩間屋子,可以安置孩子們。
這一年,孫超華十五歲,還住在學校,孫超群十二歲,與孫老萬兩口子住,孫大妮九歲,孫小妮三歲,住在一間。
孫超華非常懂事,跟二叔住學校,冬天每天把炕燒好,早晨起床鈴響起,第一個起來,到學校廚房打好水,給叔叔備好洗臉用。
二叔非常喜歡孫超華,因為他不但懂事,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
孫老萬為了感謝二弟,經常算著二弟家的豬圈糞滿日子,不等到日期就幫著起圈,拉土墊圈。
二弟過意不去,用自己老師補貼,給孫老萬買點汗煙,孫老萬推辭說,“二弟能收留我家超華住,就是天大的恩情,我無意回報,只能出點蠻力,怎麼好意思要你這個。”
“大哥,舉手之勞,不要在意,我知道大哥實誠,這個你用得著,你不收,我也不會享用,扔了可惜,還是拿下吧。”
孫老萬推辭不過,只好收下。
超華在學校也習慣叫二叔為宋老師,他曾問過二叔,為什麼對他好?對父親也好?
二叔告訴他,他在最困難的時候,超華的父親供他上學,每星期要步行往返學校二十多里,送吃穿用東西,從未有怨言。在此困難之際,他應該有所表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報答大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