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林宇航,宋援朝對於這個彎彎繞繞更瞭如指掌,前世的時候他在企業裡呆了一輩子,從普通臨時工一直幹到中層幹部,什麼事沒經歷過?
相比官場,企業,尤其是國企內部其實沒什麼兩樣,無非都是這些算計來算計去的破事一堆。想要乾點實事,就必須有處在風頭浪尖的勇氣,其結果只有兩個,一個是乘風破浪獲得成功,而另一個就是被海浪直接拍在沙灘上粉身碎骨。
從理性角度來看,宋援朝倒很理解那位領導的想法和做法,因為如果他處在這位領導的位置上的話恐怕也會這麼做。可從個人角度來看,宋援朝又對這位領導有著不滿,因為他這樣的做法把大部分風險全部丟給了林宇航,使得林宇航成了風頭浪尖的人物,一旦出了問題林宇航雖不至於粉身碎骨,可對於他的未來卻是極大的打擊。
想到這,宋援朝突然眉頭一皺,猛然想起了一個關鍵問題來,那就是林道遠在其中的角色。
林宇航說過,在陳處長聯絡他之前林道遠和他有一次談話,談話內容中提醒了林宇航,而後來發生的這些事也證明了林道遠的提醒。
林宇航不是一般人,更不是普通幹部。先不說林宇航作為戰鬥英雄,退役軍官的身份,除去這個身份外,林宇航還是林道遠的兒子。
作為計委的領導,林道遠的職務可不低,把林宇航作為棋子難道就不擔心林道遠知道後會生氣?
作為領導,既然能坐到這個位置,肯定不是一般人,如果不想和林家撕破臉皮,又或者和林道遠私下有仇的話,以領導的智商絕對不會用這樣的手段。
既然如此,領導還是拿著林宇航當了棋子,這其中就有些耐人尋味了。再加上林道遠之前的提醒,這件事就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了。
“爸爸那邊這幾天找過你沒?”宋援朝突然問。
“沒呀!他這些天單位忙的很,我也忙,一週都見不了他幾回。”林宇航不明白宋援朝怎麼突然問到林道遠了,下意識回道。
“他也沒問你關於合併的事?”宋援朝追問。
林宇航又搖了搖頭,這些天他忙得焦頭爛額,八廠的事,三廠的事,再加上其他的事,每天早出晚歸的。
當得到林宇航確切回覆後,宋援朝心裡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他現在徹底搞明白了。
如果宋援朝猜的沒錯,這件事真正的始作俑者不是林宇航口中的那位領導,說不定就是他的父親林道遠。
林道遠這樣做的原因宋援朝也猜出了一二。
其一自然是因為三廠的緣故,由於三廠的決策失誤導致目前三廠損失慘重,如果不給三廠輸血的話三廠恐怕熬不過去。
可因為三廠的資金缺口太大了,上級部門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來救三廠,再加上其他幾家廠子同樣也遭受了損失,所以整個行業中也僅僅只有八廠有這個能力。
其二,當初宋援朝和林道遠討論改革開放後國企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並且在林道遠要求下針對性地寫過一篇東西。
這篇東西的內容宋援朝至今記憶猶新,其中除了其他一些提醒和解決建議外,宋援朝還提到了國企在同一行業內部的合併和調整策略,指出在面臨即將到來的市場經濟和外來企業的競爭情況下,我們一些國企必須儘快壯大自身,凝聚力量,從而有面臨市場風險和同外來企業競爭的資本。
從這點來說,宋援朝是贊同部分國企之間的兼併(合併)的,當然這種兼併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兼併。
在九十年代,國企之間曾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同行業兼併,而那一次兼併基本靠的是上級行政命令的強制兼併,而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同行業企業的兼併(合併)造就一個行業有競爭力的大集團,打造出一艘能經得起風浪和民企、外企競爭的“航空母艦”。
可問題在於這樣的行政兼併效果並不好,甚至拖累了一些非常有前途的企業,從而導致了兼併結果遠甚於預期。
因為在兼併過程中,上級部門僅考慮到整個體量,卻沒考慮實際。
尤其是把一些虧損嚴重、產業落後的企業強制性地兼併給經營良好的企業,這樣一來大大拖累了原本那些效益不錯的企業,在這些企業的拖累和不斷因為支援導致自身失血的情況下,使得那些效益不錯的企業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從而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此外,這樣的兼併從口號上是要打造行業“航空母艦”,但問題在於幾百艘小舢板聚集在一起,雖然從體量來看接近了“航空母艦”的噸位,可再多的小舢板依舊還是小舢板,聚集在一起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航空母艦”,所謂的理想在這種方式下僅僅只是一個美好願望而已,殘酷的現實在未來的時間裡直接給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