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明端坐在宋援朝對面的椅子裡,雙手放在膝蓋上,神色中帶著凝重同時又有些忐忑,彷如一個面對老師考核的學生一般。
這一段日子裡,隨著同宋援朝的接觸越深,張家明越發感覺到宋援朝的不簡單,這種不簡單不僅是宋援朝身上的那種氣質,更是他對商業的敏銳和超前的眼光,還有豐富的見識和未雨綢繆的想法。
說句實話,現在的香江人對內地人是帶有著天生優越感和驕傲的,哪怕是最底層的香江人同樣也是如此。
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香江,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於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進入七十年代後,香江的整體發展尤其迅猛,製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服務業等各行業在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都不遜色,如果僅以土地面積而言,香江的經濟發達相比亞洲居首位的東瀛絲毫不差。
反觀內地,在許多香江人眼裡內地人都是沒見識的土包子,就像是鄉下連飯都吃不起的窮親戚似的,面對內地人香江人天然有著高人一頭的優越感,張家明倒還好些,畢竟秦正國就是從內地來的,而且作為老闆的秦正國以自己的能力折服了張家明,再加上秦正國到了香江後很快就融入了香江社會,如果秦正國只說粵語的話,很難分辨出他是本土的香江人還是外來的內地人。
這一次從香江調任鵬城,張家明起初是帶著幾分得意和嚮往,在他看來這既是秦正國對他工作認可,同時也是自己在盛華公司的一個好機會。
作為盛華的老人,張家明很清楚盛華在鵬城的佈局,同樣也是贊同秦正國對鵬城未來的看法。在張家明看來,未來的鵬城是大有希望的,盛華公司作為第一批進入鵬城的香江企業,一旦在鵬城的格局開啟,對於盛華公司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來鵬城任職,是公司的決定,同樣也是張家明的機會,一旦鵬城這邊搞好了,對於張家明個人前途而言是件大好事。張家明自己也是這麼考慮的,所以他到達鵬城後很快就投入了工作中,並且全身心地配合秦正國的工作安排。
原本張家明覺得自己乾的不錯,可直到遇見宋援朝後,這一切才開始改變。
一開始,張家明只覺得宋援朝不簡單,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的那番談話,更讓張家明對宋援朝刮目相看。但過不了多久,隨著宋援朝提出的要求開始深入,一些實際的工作開展後,張家明這才發現自己雖然沒小看宋援朝,可依舊還是低估的宋援朝的能力。
這些日子,在企業管理和企業結構、制度、文化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中,張家明雖然拿出了看似不錯的方案,可他萬萬沒想到當這個方案交到宋援朝的手裡時卻被宋援朝輕而易舉地挑出了一大堆的毛病。
一開始張家明還有些不服氣,意圖和宋援朝解釋、辯論自己的方案內容,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先被宋援朝說的啞口無言,之後又被教訓的心服口服。
自那次方案被打回來後,張家明徹底對宋援朝服氣了,也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到宋援朝的不凡之處。
接下來的日子,張家明透過香江那邊的關係尋找專業人士按宋援朝的要求重新完善方案,期間還特意回了香江一趟請教了自己在大學的老師,並收集了許多國外的資料作為參考。
為了完成宋援朝的任務,張家明還在請示宋援朝和秦正國後在香江聘請了一個專業團隊,以他作為領頭人來做這件事,期間幾次調整後修改過的方案都沒能透過宋援朝的認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方案中的內容和細則也不斷接近宋援朝的要求,讓張家明看到了進步的曙光。
今天是張家明第四次遞交方案了,這一次的方案相比第一次改變了許多,而且整個方案的內容也是第一次的十倍有餘。
厚厚的一大本冊子,看起來比雜誌還厚不少,這本冊子凝結了張家明這大半個月的努力和心血,其中也有著聘請的專業團隊的功勞。可不管怎麼說,如果沒有宋援朝,也不會有這本冊子的誕生,所以從這點來講坐在他面前的宋援朝才是真正的推動者。
宋援朝認真看著冊子裡的內容,幾次修改後裡面的內容已經基本接近他的要求了,雖然在有些細節方面還略微不足外,可從整體上來說已沒什麼大問題。
邊看,宋援朝邊拿著一支筆在一些地方寫寫畫畫,隨著他提筆的動作,坐在對面的張家明心裡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宋援朝對這是否滿意,看著他又在紙上劃了一道,似乎又寫了幾個字後,張家明一時間彷彿有一種考完試看著老師給自己批改考試試卷的那種感覺。
不知道過了多久,宋援朝終於看完了冊子,把冊子放在了桌上。
“整體還算不錯,基本達到了要求,不過在一些細節方面還是略微不足,這些不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香江和內地的思維差異和實際情況不同導致的,所以我建議你再好好琢磨琢磨,把我劃出來的地方和內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修改,如果沒問題的話這份初稿可以過了。”
當宋援朝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家明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了下來,當即連連點頭稱事,起身用雙手接過宋援朝遞還的冊子。
“抓緊吧,我在這呆不了幾天,我希望在回去之前能把這事落實。”宋援朝微笑著對張家明道。